风中山茅 发表于 2005-4-15 00:18:00

求证:壮族与越[京]血缘关系.

<P>越南的越族是百越后裔吗?与壮族有血缘关系吗?</P>

bbc 发表于 2005-4-15 09:04:00

越南的越族是百越后裔,但和壮族的关系不是很亲,相对泰老来说

浪人 发表于 2005-4-15 13:09:00

偶觉得没有太大关系,甚至说没有关系。因为京、壮的居住地山水相连,但语言、文化迥异,偶尔有点相似的又都是来自汉文化的。所以偶这样认为。

Is-peiq 发表于 2005-4-15 13:35:00

<P>二樓的貝儂錯了,「越南」一稱正正表明了他們不是越人後裔。清代安南阮朝國王上書北京朝廷請求賜「南越」國號,為清廷所拒,其原因正是歷史上南越之地,「自漢以來久為中國」,而安南不屬南越之故地,恐名實不符,引來誤會,故賜號曰「越南」,即「越地之南」,表明該處不屬越地之範圍。可是後來越南仍然簡稱為「越」,還是引起了誤會。</P><P>當然,由於京族與壯族相鄰,加上二者均受漢文化強烈影響,故此文化上有不少相似之處。二者彼此間有通婚嫁娶(廣西就有不少越南新娘),因此血統上會有融合。但從發生學的角度看,目前尚未有充份証據指京人與壯人有同源關係。理論上二者相鄰,歷史上交往也十分頻繁,如果是同源的話,証據應該很易找到才是。可是,現在不管於語言、風俗等各方面,壯族與老撾、泰國、國內的傣族、以至緬甸的撣人、印度的阿洪人,都可以輕易找到同源的証據,反而那麼接近的越南就是找不到(試比較二者語言的基本詞彙),因此大致可推斷二者是沒有血緣上的同源關係的。</P>

我为僚狂 发表于 2005-4-17 02:58:00

好像越南人跟汉族人倒是挺近的。好像越南话也是古汉话和当地土著语言的混合,我正在学越南语,发现确实要懂古汉语才容易学。

浪人 发表于 2005-4-17 17:57:00

<P>听说越南语是混合的语言。其中古汉语以及外来语占到了80%成分。<b><FONT color=#000066>我为僚狂</FONT></b>贝侬,是吗?</P>

中国小朋友 发表于 2005-7-6 22:23:00

<P><BR></P>
<P>这是一张具体时间不详的越南照片,有明朝服装的很多特点,同时期在服装上具有这样相似性的还有韩国,我个人估计是在中国的民国初期照的。</P>

山之凤 发表于 2005-7-6 22:48:00

壮族和京族应该有发生学上的关系,越语中的“虱子”和“水沟”等词和壮语相同。我曾写过一篇壮越词汇比较的论文,发现有很多词汇相同或相近,而与汉语不同。

北姑 发表于 2005-7-7 09:44:00

<P><a href="http://www.boca.gov.tw/~boca3007/trav/vietnam.htm" target="_blank" >http://www.boca.gov.tw/~boca3007/trav/vietnam.htm</A></P>
<P>越南民族是中華民族旁支的一脈,在上古鴻龐時代(公元前2,879年)叫做文郎,到蜀主安陽王改稱甌貉。迨中國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統一天下,命名象郡,後來漢武帝命名為交趾,歷東漢、六朝、隋、唐、一直到五代,前後 1,040 年都是中國的藩屬。自宋朝以後、越南表面自主,歷經越南的吳、丁、黎、李、陳、胡和阮各朝代仍向中國朝貢。丁氏自立期間,國號為大瞿越(DAI CO VIET)。到李朝聖宗改稱大越(DAI VIET),直至黎英宗時,中國朝廷始正式承認為安南(AN NAM)國。後來,阮朝嘉隆王統一了北越(公元1802年)才定名為越南(VIETNAM)。</P>

红棉树 发表于 2005-7-7 09:47: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山之凤</I>在2005-7-6 22:48:14的发言:</B><BR>壮族和京族应该有发生学上的关系,越语中的“虱子”和“水沟”等词和壮语相同。我曾写过一篇壮越词汇比较的论文,发现有很多词汇相同或相近,而与汉语不同。</DIV>
<P>我也看过论证越语和壮语有发生学关系的文章,但是论证过程都很不专业或者不严肃,连越语和壮语里共有的汉语借词“镰刀”的liemz,都可以拿来当作越语与壮语的同源词,简直是贻笑大方。严肃的、权威的语言学刊物或者论集上,是不会登载类似文章的。
<P>越语中里不止“虱子”和“水沟”等词和壮语相同,还有很多词汇,又如“村”的mbanj,“土山”的ndoi等,都和壮语相同,但是这些词汇却远不足以证明越语和壮语同源,而是历史上越南语从邻近的壮语借用过去的词汇,属于“台语族借词”,而借词是绝对不能作为发生学证据的,这是历史语言学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之一。更加基本的,最能够证明语源的基本词汇,却找不到越南语与壮语同源的证据,这已经可以说明越南语与壮语没有发生学关系的问题了。本帖3楼的IhPei贝侬指出:“<FONT color=#0000ff>理論上二者相鄰,歷史上交往也十分頻繁,如果是同源的話,証據應該很易找到才是。可是,現在不管於語言、風俗等各方面,壯族與老撾、泰國、國內的傣族、以至緬甸的撣人、印度的阿洪人,都可以輕易找到同源的証據,反而那麼接近的越南就是找不到(試比較二者語言的基本詞彙),因此大致可推斷二者是沒有血緣上的同源關係的</FONT>”,这正是越南语与壮语没有发生学关系的最为明显的表现。
<P>越南语的语系未明,这个问题至今一直悬而未解,现在如果有谁在现在可以真正严肃而令人信服地证明壮语和越语有发生学上的关系,那将可以轰动整个语言学界。</P>

北姑 发表于 2005-7-7 09:56:00

<P><a href="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ccs51/10-33-1.htm" target="_blank"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ccs51/10-33-1.htm</A></P>
<P>越南歷史上的大事,以年記錄:以中國為出發撰述)<BR><BR>西元前221年→ 秦始皇征服南越,設置南海、桂林、象郡。</P>
<P>西元前207年→ 統治三郡的南海郡尉趙陀建立南越國,自立為南越王。</P>
<P>西元前111年→ 漢武帝征服南越,設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將越南北半部再度納入中國版圖。</P>
<P>西元40年→ 徵、側姊妹反抗漢朝,是越南民族英雌。</P>
<P>西元541年→ 交州土豪李賁自稱南越帝。</P>
<P>西元624年→ 唐朝設置交州都護府。</P>
<P>西元679年→ 唐朝設置安南都護府於河內。</P>
<P>西元860年→ 南昭(雲南)段氏進攻安南。</P>
<P>西元906年→ 曲承歡自立安南節度使。</P>
<P>西元931年→ 楊廷藝反抗中國五代十國中的南漢。</P>
<P>西元939年→ 楊廷藝的女婿吳權打敗中國五代十國中的南漢水師,越南開始脫離中國朝獨立走去。</P>
<P>西元968年→ 丁部領建立大瞿越國。</P>
<P>西元980年→ 黎桓建立前黎朝,翌年擊退中國宋朝。</P>
<P>西元1010年→ 李公縕建立李朝(西元1010~1225年),建都升龍(河內),立佛寺、興儒學、沿用科舉制度,大量引進中華文化。</P>
<P>西元1025年→ 建立陳朝(西元1225~1413年),陳朝時韓詮仿效漢字造字,開創屬於越文的『漢-喃』字。</P>
<P>西元1257年→ 蒙古軍進佔升龍(河內)。</P>
<P>西元1284年→ 元朝蒙古軍再攻升龍(河內),越人手臂刺青『殺韃』力抗無敵的蒙古軍。</P>
<P>西元1286年→ 陳國峻(為陳興道,是越南民族英雄)率兵擊退來犯元朝蒙古軍。</P>
<P>西元1287年→ 陳國峻(為陳興道,是越南民族英雄)再率兵擊退來犯元朝蒙古軍於白藤江。</P>
<P>西元1400年→ 黎季犛奪權,建立大虞國。</P>
<P>西元1404年→ 中國明成祖派軍滅黎氏,再安南駐軍並直接統治。</P>
<P>西元1413年→ 中國明朝在安南厲行漢化政策。</P>
<P>西元1428年→ 黎氏反抗中國明朝駐軍約20年,而建立大越國(黎朝)。西元1428~1527年,莫登庸、阮淦爭權演變越南政治不安。</P>
<P>西元1600年→ 中國明朝萬曆28年,越南分裂成北為黎氏『大越』,南為阮氏『廣南』局面。</P>
<P>西元1669年→ 法國軍艦駛入紅河。</P>
<P>西元1698年→ 阮氏佔領柴棍(西貢,現為胡志明市)。</P>
<P>西元1771年→ 西山黨(新阮);阮文岳、阮文惠、阮文侶兄弟起義。</P>
<P>西元1773年→ 中國清朝乾隆38年,廣南發生西山黨(新阮)、舊阮之爭。</P>
<P>西元1786年→ 阮氏兄弟征服南方,翌年統一安南,阮文惠自立為安南國王。</P>
<P>西元1802年→ 法國傳教士百多祿助阮福映(嘉隆帝)復國為『阮朝』,建都順化。</P>
<P>西元1803年→ 中國清朝嘉慶皇帝詔改安南為『越南』,命廣西按察使齊布森冊封阮福映(嘉隆帝)為越南國王,向清朝稱臣。</P>
<P>西元1806年→ 阮福映(嘉隆帝)復國得到清朝幫助為越南國王,定年號嘉隆,對內自稱為帝,向清朝稱臣。</P>
<P>西元1862年→ 與法國簽訂第一次西貢條約,越南割地、賠款且開放三個港口通商。</P>
<P>西元1874年→ 與法國簽訂第二次西貢條約。</P>
<P>西元1883年→ 與法國簽訂第一次順化條約,越南淪為法國保護國。</P>
<P>西元1883年→ 與法國簽訂第二次順化條約。發生中法戰爭(清光緒10年)。</P>
<P>西元1885年→ 中法簽訂天津條約,清朝放棄越南的宗主權。</P>
<P>西元1887年→ 法國併吞越南、柬埔寨為印度支那聯邦(1893年又併老撾(寮國))。</P>
<P>西元1890年→ 五月十九日胡志明(阮愛國)出生義安省,幼時名阮生宮。</P>
<P>西元1904年→ 潘佩珠創立『越南獨立回復會』,翌年到日本,越南民族意識漸興起。</P>
<P>西元1910年→ 胡志明在法國籍船上當廚子。</P>
<P>西元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胡志明到美國。</P>
<P>西元1917年→ 胡志明回法國巴黎,自稱『阮愛國』Nguye^~n a'i quo^'c。</P>
<P>西元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P>
<P>西元1919年→ 阮愛國向巴黎和會的列強代表提出『越南人民的要求』。</P>
<P>西元1920年→ 阮愛國參加法國社會黨大會,翌年參與創建法國共產黨。</P>
<P>西元1923年→ 阮文紹四月五日出生,二次大戰後加入越南共產黨,隨後反正,成為南越的陸軍總司令。</P>
<P>西元1925年→ 阮愛國隨共產黨的國際代表鮑羅廷到中國南方革命政府廣州,同年組織『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並發行文宣刊物(青年)。</P>
<P>西元1927年→ 中國革命政府蔣介石實施清共,阮愛國改赴泰國。</P>
<P>西元1930年→ 胡志明在香港九龍創『越南共產黨』,後改為『印度支那共產黨』。</P>
<P>西元1931年→ 胡志明在香港被港英政府逮捕,至1933年才出獄赴莫斯科。</P>
<P>西元1935年→ 越南共產黨在澳門召開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P>
<P>西元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P>
<P>西元1940年→ 法國向德國投降。日本進佔北越。</P>
<P>西元1941年→ 胡志明回國,日本進佔南越。</P>
<P>西元1942年→ 胡志明在中國柳州被捕,被關14個月,牢中寫了『獄中日記』一書。</P>
<P>西元1945年→ 日軍解除印支法軍武裝。越南人民解放軍正式成立。日本投降。胡志明高呼起義,9月2日創建『越南民主共和國』。宣布全面抗拒法軍。</P>
<P>西元1946年→ 胡志明出任總統公佈首部憲法。法國承認『越南民主共和國』。南越成立臨時政府。越盟軍首次攻擊法軍。</P>
<P>西元1949年→ 南越的『越南共和國』保大即位。</P>
<P>西元1950年→ 中國共產黨執政不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承認胡志明執政的『越南民主共和國』。</P>
<P>西元1951年→ 改『共產主義』為『越南勞動黨』,以降低民眾的疑慮,黨主席為胡志明。</P>
<P>西元1953年→ 北越公佈『土地改革法』。</P>
<P>西元1954年→ 在奠邊府打敗法國,同年日內瓦會議使越南,分為:北越(北緯17度為政界線)、南越兩國分野。</P>
<P>西元1959年→ 北越決定開闢在越戰有名的『胡志明小徑』。</P>
<P>西元1960年→ 北越公佈新憲法。</P>
<P>西元1961年→ 北越實行五年計劃。</P>
<P>西元1962年→ 美國在南越首都西貢市證設置立『援越美軍司令部』。</P>
<P>西元1963年→ 阮文紹發動政變推翻吳廷炎政權,南越發生楊文明政變,吳廷琰兄弟被殺。(第一次政變)</P>
<P>西元1964年→ 南越阮慶政變成功,取代楊文明地位。(第二次政變)</P>
<P>西元1965年→ 南越阮高祺政變成功,取代阮慶地位(第三次政變)。美國空軍首次埋炸河內。</P>
<P>西元1966年→ 北越胡志明提出和平四條件。美國擴大空襲北越。</P>
<P>西元1967年→ 宣佈擔任南越阮文紹任總統、阮高祺任副總統。</P>
<P>西元1968年→ 北越發動春季攻勢。美國總統詹森宣佈停止轟炸北越。巴黎和談開始。</P>
<P>西元1969年→ 北越胡志明去世。</P>
<P>西元1970年→ 美國總統尼克森提識議和平,建議談判、停火、撤軍及釋放戰俘。</P>
<P>西元1971年→ 美國發表自越南撤軍十萬人。阮文紹連任南越總統,但是這次選舉被指控作票。</P>
<P>西元1972年→ 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北京,嗣後再訪蘇聯。</P>
<P>西元1973年→ 美國與南越阮文紹、北越共來簽訂『巴黎和約』,越戰停火。</P>
<P>西元1975年→ 阮文紹辭職以換取與共黨的和談。四月二十一日北越軍隊打到西貢,阮文紹逃在美國定居。</P>
<P>西元1976年→ 北越訂國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南方叫做:『越南南方共和國』。</P>
<P>西元1977年→ 北越統一越南。『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加入聯合國。</P>
<P>西元1979年→ 越南攻陷柬埔寨首都金邊,建立橫山林取代波帕政權。2月中共進攻越南,3月就退兵,中共稱為:『懲越戰爭』。</P>
<P>西元1980年→ 越南公佈『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P>
<P>西元1986年→ 越南共產黨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決議採革新政策,放棄計劃經濟制,逐漸承認多元經濟並存的體制。</P>
<P>西元1988年→ 中共和越南在南沙群島發生船艦武力衝突。</P>
<P>西元1990年→ 美國與越南第一次正式會議。</P>
<P>西元1991年→ 蘇聯停止對越南實質援助。中共和越南正式建交。第五次五年計劃,再度確認革新路線。</P>
<P>西元1992年→ 越南公佈革新憲法。美國解除一部份對越南的經濟制裁。</P>
<P>西元1993年→ 越南和台灣互簽訂『投資保障協定』。</P>
<P>西元1994年→ 美國總統柯林頓發表,全面解除對越南的經濟制裁。</P>
<P>西元1995年→ 美國和越南正式建交。越南加入東南亞國協。</P>
<P>西元1998年→ 東南亞國協9國領袖在河內召開高峰會,後發表『河內宣言』,重申促進東協和平、繁榮。</P>
<P>西元2000年→ 越南慶祝越戰終止25週年記念。</P>

北姑 发表于 2005-7-7 10:05:00

<P><a href="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ccs51/10-33-1.htm" target="_blank"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ccs51/10-33-1.htm</A></P>
<P>越南和中國歷史對照表</P>
<P>以越南歷史為重心撰述:</P>
<P>西元前2879~前258年<BR>越南=鴻龐氏(歷史神話);文郎(雄王各世)<BR>中國=神農八世之後,黃帝、堯、舜、禹、夏、商、周</P>
<P>西元前257~前207年<BR>越南=蜀王;甌貉<BR>中國=秦(西元前221年始)</P>
<P>西元前207~前111年<BR>越南=趙氏(南越王;轄今之北越與中國兩廣及海南島)<BR>中國=西漢(西元前202年始,之前自209年起是楚、漢之局)</P>
<P>西元前111~西元39年<BR>越南=內屬中國版圖(原越氏南趙地置為交趾九郡)<BR>中國=東、西漢之交(西元9~23年,西漢被王莽篡位,國號『新』始)</P>
<P>西元40~43年<BR>越南=徵、側姊妹自立,稱『徵女王』為馬援所平定<BR>中國=東漢</P>
<P>西元43~544年<BR>越南=回歸中國版圖<BR>中國=歷經東漢、三國(交州屬東吳)、晉、南北朝(先屬宋後歸齊)</P>
<P>西元544~602年<BR>越南=李南帝、趙越王、後李南帝(半自主)<BR>中國=南北朝末期(交州先屬梁後歸陳)</P>
<P>西元602~939年<BR>越南=復歸中國版圖(其間有梅黑帝、布蓋大王、南昭侵交州及曲氏之動亂)<BR>中國=歷經隋、唐至五代(唐代自西元679年,將原交州分為12州,置『安南都護府』)</P>
<P>西元939~944年<BR>越南=吳權克南漢而自主<BR>中國=五代</P>
<P>西元945~967年<BR>越南=12使君<BR>中國=五代、宋(西元960年始)</P>
<P>西元968~980年<BR>越南=丁朝<BR>中國=宋朝</P>
<P>西元980~1009年<BR>越南=前黎朝<BR>中國=宋朝</P>
<P>西元1010~1225年<BR>越南=李朝(西元1069年越南取占城今之廣平及廣治地)<BR>中國=宋朝(西元1075年,李常傑攻宋,引發宋越戰爭)</P>
<P>西元1225~1400年<BR>越南=陳朝(歷12世,共175年)<BR>中國=宋、元(西元1257年,兀良合臺率元兵入越。西元1284年、1287年,脫驩先後二度攻越)、明(西元1368年以後)</P>
<P>西元1400~1407年<BR>越南=胡季黎癈陳氏,建大虞國(取占城今之廣南及廣義地)<BR>中國=明朝(西元1406年,出兵平定胡氏)</P>
<P>西元1407~1427年<BR>越南=復歸中國版圖(西元1408年,後陳氏抗明;1418年,黎利藍山舉事)<BR>中國=明朝(成祖年代)</P>
<P>西元1427~1527~1788年<BR>越南=黎朝(西元1527~1788年,黎氏名存實亡。其間為南北戰爭。南越滅占城兼領真臘地)<BR>中國=明、清朝(西元1644年以後)</P>
<P>西元1788~1802年<BR>越南=西山阮氏(光中帝阮惠以武力統一南北越)<BR>中國=清朝(乾隆年間)</P>
<P>西元1802~1883~1945年<BR>越南=阮朝(西元1883~1945年為法國屬地)<BR>中國=清朝、中華民國(西元1911年以後)</P>
<P>西元1946~1954年<BR>越南=法越戰爭(胡志明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及保大遜王之『越南國』並存)<BR>中國=中華民國(西元1949年以後,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存大陸)</P>
<P>西元1954~1975年<BR>越南=南越為『越南共和國』、北越為『越南民主共和國』各並存<BR>中國=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各並存</P>
<P>西元1975~2001年<BR>越南=『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北越以武力吃掉南越,自西元1976年7月正式改用此國稱)<BR>中國=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各並存</P>

北姑 发表于 2005-7-7 10:22:00

<P><a href="http://www.dseas.ncnu.edu.tw/data/speech/chch1.htm" target="_blank" >http://www.dseas.ncnu.edu.tw/data/speech/chch1.htm</A></P>
<P><FONT face=新細明體>在漢代,中國人似乎還未關心到馬來半島,但印度的文化與商人已經到這邊來了,中國歷史的史料中記載有占夷國、丹丹、狼牙修,這些國家可能都是港口國,她們在那個時間已經印度化了,在中國歷史記載,她們有時是由印度人來當國王。印度文化大概推到柬埔寨(扶南)以及占城,剛好我們會發現,越南中部是中國文化與印度文化一個分界的地方,表示中國的勢力已經不能往下推了,勢力範圍基本上已經劃定下來了,這個時間大概是公元前</FONT>21年到20年之間的過程。</P>

北姑 发表于 2005-7-7 10:34:00

<P>越南北部古時為交趾,蜀國遺裔逃避秦國而到了今越南北部跟當地土著(應為百越種)融合,建立安陽國,稱蜀朝。</P>
<P>後來安陽國被南越國所滅,交趾及九真變成南越國領土。</P>
<P>中國歷史對越南南部歷史記載有限,古時為占城,中國史書說為外籍穆斯林所建。</P>
<P>越南南部居民應該以蒙-高棉系民族為主,受古時扶南,即今柬埔寨控制,後來扶南改成真臘,而真臘被暹羅侵略而國力大減,勢力也退出了越南南部。</P>
<P>今越南人為南北混血種,北部人種有古蜀人及百越人成份,而南部人種就應該不屬百越系統了。</P>
<P>至於越南南部是如何跟北部統一的,中國歷史也不詳。</P>

北姑 发表于 2005-7-7 10:38:00

<P><a href="http://www.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eID=e00419" target="_blank" >http://www.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eID=e00419</A></P>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vAlign=baseline>
<TD width="50%">
<H1>吾哥窟(上) </H1></TD>
<TD class=author width="50%">國樑</TD></TR></TABLE></P>

<P>  在撰寫本文時,收集了不少有關吾哥和高棉的中英文資料,中文的除元朝周達觀的<STRONG>真臘風土紀</STRONG>有深入的詳述外,其他的多由英文譯成的,英文的也多從法文翻譯。 中文譯名不一,同時出現不同的譯法,十分混雜,以Angkor一詞,有“吾哥”和“吳哥”兩種。記得當年在柬埔寨時,當地華人就稱Angkor為安哥,我認為安哥比較適合,不同譯名,真費腦筋!也是現今中譯的一大難題,期望他日能夠統一。年輕時,去過幾次吾哥窟,那時候沒有旅行團,更沒導遊講解,只有高棉人用棉語述說吾哥的傳說,有時是一群當地的小孩圍住坐在石階上的黃衣僧侶講述有關吾哥的史蹟,我們也隨著站在旁邊聽,故事十分動聽,小孩不時也發問,一來一往的也聽了不少。有一次一位僧侶見到我們就用華語交談,原來他是華僑,成為當地的僧侶。這也是我對柬埔寨和吾哥窟的零星記憶。</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ebaomonthly.com/ebao/e004/Angkor/Angkor_01.jpg" border=0></P>
<H3>  高棉的微笑</H3>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300 align=right border=0>

<TR>
<TD>
<DIV align=right><IMG src="http://www.ebaomonthly.com/ebao/e004/Angkor/Angkor_02.jpg" border=0></DIV></TD></TR></TABLE></P>
<P>  雨滋育了這片熱帶森林,高大的蒼翠榭木遮蔽了這“高棉的微笑”,經歷了漫長風霜歲月,石像剝蝕了,微笑顯得格外的神秘。四周木造的宮殿民居也被野草佔據,倒楣了!這“高棉的微笑”就靜靜地躺臥叢林中,被人忘掉了。幾個世紀過去了,沖蝕了人們對微笑的記憶,以往的光輝只留下神話般的傳說:睡了“高棉的微笑”!</P>
<P>   在公元802年雅薩瓦曼二世(Jasavaman II)開始與建吾哥窟,至1431年雅薩瓦曼七世(Jasavaman VII)才完工,歷時四百年。1431年與暹羅(泰國)戰役後被佔據,遷都至金邊市(Phnom Penh) 。吾哥窟被森林遮蓋了四百多年,被人忘卻,直到1861年法屬時期才被法國歷史學家亨利.毛霍德(Henry Mouhot)重新發現。</P>

<H3>  吳哥王朝</H3>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270 align=right border=0>

<TR>
<TD align=right>
<DIV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ebaomonthly.com/ebao/e004/Angkor/Angkor_03s.jpg" border=0></DIV></TD></TR>
<TR>
<TD align=right>
<DIV class=quotation align=center>  柬埔寨地圖 [<a>放大</A> ]</DIV></TD></TR>
<TR>
<TD align=right>
<DIV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ebaomonthly.com/ebao/e004/Angkor/Angkor_04s.jpg" border=0></DIV></TD></TR>
<TR>
<TD align=right>
<DIV class=quotation align=center>吾哥建築群 [<a>放大</A>]</DIV></TD></TR></TABLE></P>
<P>  關於古代的柬埔寨,中國的史書有過許多記載,如<STRONG>太平御覽</STRONG>,<STRONG>梁書</STRONG>,<STRONG>晉書</STRONG>,<STRONG>南齊書</STRONG>等。元朝使節周達觀更是在吳哥生活了三年之久,給後人留下了一部<STRONG>真臘風土記</STRONG>,詳細描述了古代吳哥皇朝的情況。<BR>  據考證,柬埔寨人的祖先是吉蔑人(Khmer),定居在洞里薩湖附近。西元初年,一個從爪哇來的婆羅門教徒混填來到這裏,娶了一位女王柳葉,建立了富饒而強盛的扶南國。五世紀時,位於湄公河中游的兩個扶南國所屬的侯國合併為真臘國;六世紀下半葉,真臘國王拔婆跋摩將扶南國和真臘國合併;七世紀下半葉,真臘分裂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稱陸真臘,南部稱水真臘。 <BR>  西元802年,一位逃亡爪哇的真臘王子捲土重來,統一了真臘,他就是吉蔑帝國(吳哥王朝是其鼎盛時期)的開創者闍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闍耶跋摩二世初登王位時高棉還臣屬爪哇,但兩年後他便使高棉獲得獨立。闍耶跋摩二世最初在湄公河畔建都,後又遷都至洞里薩湖北岸,最終定都吳哥。此後 六百年吳哥一直是吉蔑帝國的都城。 <BR>  吳哥王朝不斷的擴張,吳哥王朝在10世紀時曾六易國王,歷代國王均尚武好戰,其中尤以蘇耶跋摩一世Suryavarman和二世為甚。在蘇耶跋摩一世(1002至1050年在位)統治時期,吳哥的勢力擴展到南至今日泰國的南部,北達琅勃拉邦的湄公河地區。蘇耶跋摩一世曾大力發展灌溉工程,修築了寺廟,規劃和擴大了柬埔寨古都吳哥。 <BR>  蘇耶跋摩二世1113年登基後,繼續向外擴張,佔據了暹羅的大片土地和馬來半島的東海岸;1123至1136年間更是對越南展開一系列不間斷的進攻;1144年廢黜了世敵占婆王,次年兼併占婆。至此,吉蔑帝國達到了全盛的頂峰,其疆域達一百萬平方公里,包括20個左右的屬國。 <BR>  然而,與其武功相比,蘇耶跋摩二世的文治更為史學家和後世稱道。今人能夠窺探到吳哥王朝的輝煌,多半是得益於隱藏在叢林間達數百年之久的吳哥窟。將吳哥王朝的輝煌以吳哥窟的形式留待後人瞻仰的便是蘇耶跋摩二世。蘇耶跋摩二世即位不久便宣佈以毗濕奴教作為國教,開始營造供奉毗濕奴(婆羅門教和印度教三位一體的主神之一)的吳哥窟。雖然他沒有等到吳哥窟的完工便戰死沙場,但後人還是將營造這座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宗教建築視為蘇耶跋摩二世一生最大的成就。 <BR>  在吳哥王朝的後期,能與蘇耶跋摩一世和二世並論的只有闍耶跋摩七世。但人們對這位國王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幾乎一無所知。闍耶跋摩七世四十歲時住在鄰國占婆。父王逝世後他的兄弟亞索跋摩二世Harshavarman即位,他仍然留在占婆。後來吳哥發生宮廷政變,他才返回故土,可惜為時已晚:其弟亞索跋摩國王已經遇害,叛臣特里呼伐那迪耶跋摩篡奪了王位。 <BR>  十二年後,占婆人侵入吳哥,推翻了特里呼伐那迪耶跋摩Udayadityavarman的統治。吳哥遭受劫掠,臣民淪為亡國奴。在這種情況下,年近六旬的闍耶跋摩奮起抗敵,在不到五年的時間裏,就率軍趕走了侵略者,打敗了所有國內政敵。1181年,六十一歲的闍耶跋摩登基後,闍耶跋摩七世仍繼續興兵討伐宿敵占婆,直至讓敵國俯首稱臣。平定之後,闍耶跋摩七世大興土木,建造大批新的佛寺,醫院和離宮別館。飽經戰亂,滿目瘡痍的都城吳哥城也得以重建。功成業就的闍耶跋摩七世得享年近百,是吳哥王朝最長壽的一位君主。 <BR>  1433年由於昔日屬國暹羅的入侵,吳哥王朝被迫遷都金邊,稱雄近六百年的吉蔑帝國雪融冰消。16世紀末高棉改稱柬埔寨後,淪為暹羅和越南的屬國,還成了兩國交惡的戰場。吳哥古城逐漸從人們的記憶裏消失,湮沒在叢林之中。
<TABLE collaps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5 width=150 align=right border=0>

<TR>
<TD> </TD></TR>
<TR>
<TD align=middle bgColor=#ffdd99>展翼萬里</TD></TR>
<TR>
<TD align=middle bgColor=#ffffcc><a href="http://www.ebaomonthly.com/window/travel/countries/cambodia_fr.htm" target="_blank" >柬埔寨簡介</A></TD></TR>
<TR>
<TD align=middle bgColor=#ffffcc><a href="http://www.ebaomonthly.com/window/travel/angkor/cambodia_tl.htm" target="_blank" >吾哥王朝年表</A></TD></TR>
<TR>
<TD align=middle bgColor=#ffffcc><a>巴戎寺</A></TD></TR>
<TR>
<TD align=middle bgColor=#ffffcc><a>吾哥窟</A></TD></TR>
<TR>
<TD align=middle bgColor=#ffffcc><a>大吾哥</A></TD></TR></TABLE>
<P>  吾哥的建築群包括:<BR>  1.Angkor Wat 吾哥窟(小吾哥)<BR>  2.Angkor Thom 大吾哥<BR>  3.Bayon 巴戎寺 大吾哥中央<BR>  4.Bapuon 巴扶恩寺<BR>  5.Banteay Sri 班帝士瑞宮(女皇宮)<BR>  6.Banteay Kdei 班帝可代<BR>  7.Neak Pean 涅盤寺 (巨蛇寺)<BR>  8.Ta Prohm 塔布倫寺<BR>  9.Ta Keo 塔基奧寺<BR>  10.Preah Khan 普力坎寺<BR>  11.Prasat Kravan <BR>  12.Chan Say<BR>  13.Pre Rup 普拉布寺<BR>  14.Sras Srane 皇家浴池<BR>  15.Preah Ko 普力哥寺(聖牛寺)<BR>  16.Thonmanon 湯曼隆寺<BR>  17.Lolie 羅雷寺<BR>  18.Bakong 巴孔寺<BR>  19.Phnom Bakheng 巴肯山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ebaomonthly.com/ebao/e004/Angkor/Angkor_05.jpg" border=0> <BR>吾哥平面圖
<H4>  </H4>
<H3>  Angkor Wat 小吾哥 </H3>
<P>   吾哥窟又稱小吾哥,與中國的建築群坐北向南不同,其建築是坐西向東,背五條的大道,面臨滾滾不息的暹粒河,在晨曦中,坐在寺塔高處東望,河面上金光四射,沐浴在那燦爛的光芒,令人感到無比的尊嚴神聖,彷彿見到昔日的光輝!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ebaomonthly.com/ebao/e004/Angkor/Angkor_06.jpg" border=0>
<P><BR>  吾哥窟多用砂岩石疊砌而成,總面積約六十平方公里,周長約五公里剩十公里。四周由寬190公尺的護城河環繞,是一座方形石城,城內有層層疊疊的迴廊,寺內有三層台基,第二層台基四角各有尖塔一座,;第三層中央矗立著一座四十二公尺高的尖塔。第二層的四塔和第三層的高塔排列和平,結構緊湊,形如芙蓉,氣氛宏偉。整個建築的佈局,由寬廣的庭院和塔的結合,更襯托出中央聖塔的氣勢,這五塔的圖案就成為今日高棉國旗的標緻。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ebaomonthly.com/ebao/e004/Angkor/Angkor_07.jpg" border=0><BR><BR><IMG src="http://www.ebaomonthly.com/ebao/e004/Angkor/Angkor_08.jpg" border=0><BR><BR><IMG src="http://www.ebaomonthly.com/ebao/e004/Angkor/Angkor_09.jpg" border=0>
<P>
<H3>Angkor Thom 大吾哥 </H3>
<P>  大吾哥距小吾哥約四公里,為舊高棉首都遺址,面積約十平方公里,成正方形,每邊長達三千公尺。城牆用赤色石砌成,每塊石高達7公尺,厚3.8公尺。南,北,西城牆中央各有一道城門,東城牆有城門兩道,共五道城門。城門高20公尺,門頂有一尊面向四方的涅婆神像,像表情安詳,嘴角露出神秘的笑容,這微笑被世人譽為“高棉的微笑”。像下門兩側各刻有石象,坐在象頂是一尊手執形如閃電的武器的Indra像。為了使門孔寬大而呈U字形,有異常見的拱形,門寬3.5 公尺,高7公尺,門框上隱約可見腐爛的木門痕跡。東面二道門一為帝王所用,另一道是臣民用,第五道門通往後王宮,又稱“勝利門”。城牆外繞著一道寬深的衛城河,四方河上各有一道十五公尺寬的大橋,左右橋欄上有五十四尊高達二公尺高的石雕神像,前後27尊面相對,手抓七頭巨蛇(蛇長 200 公尺的七頭蛇( Nagas ),勢似拔河比賽。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ebaomonthly.com/ebao/e004/Angkor/Angkor_10.jpg" border=0><BR>外圍尖塔高約23公尺,中央主塔座於東西南北軸之中點,<BR>四角各內尖塔四座,共有塔八座。
<H3>  Bayon 巴戎寺</H3>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5 width=250 align=right border=0>

<TR>
<TD align=middle><FONT color=#008080>迴廊浮雕</FONT></TD></TR>
<TR>
<TD align=middle><IMG src="http://www.ebaomonthly.com/ebao/e004/Angkor/Angkor_11s.jpg" border=0><BR>[<a>放大</A>]</TD></TR>
<TR>
<TD align=middle><IMG src="http://www.ebaomonthly.com/ebao/e004/Angkor/Angkor_12s.jpg" border=0><BR>[<a>放大</A>]</TD></TR></TABLE></P>
<P>  巴戎寺位於大吾哥正中,為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在公元九世紀所建,中央尖塔又譽為“金塔”,周達觀撰<STRONG>真臘風土記</STRONG>有詳細的描述。此寺於十一世紀再由蘇耶跋摩一世重建(Suryavarman I)。在3.5公尺的台基上有十六座塔,代表當時高棉王國的十六行省,塔身佈滿雕刻,雕工精緻一中央三座金色聖塔兩旁台基四周排隊四十八座小塔,整體如山麓起伏,甚為壯觀。塔頂也各有面向四方的微笑石像,台基上均有迴廊,刻有精美浮雕,內迴廊浮雕主題取材印度教的傳說和釋迦牟尼的生活故事;外廊題材為當時庶民生活情況,如牛車,鐮刀,小船,魚網,耕作,捕魚,狩獵,建屋,婚宴,市集,鬥雞,雜耍等圖案,另有當時高棉人民抗拒外敵的戰爭史事,雕工精緻逼真,情節動人,為一套難得的藝術作品。 <IMG src="http://www.ebaomonthly.com/images/e.jpg" align=textTo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ebaomonthly.com/ebao/e004/Angkor/Angkor_13.jpg" border=0><BR>吾哥日落
<P align=center></P>

季人 发表于 2005-7-7 11:12: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中国小朋友</I>在2005-7-6 22:23:52的发言:</B><BR>
<P><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5-7/20057622201331291.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P>
<P>这是一张具体时间不详的越南照片,有明朝服装的很多特点,同时期在服装上具有这样相似性的还有韩国,我个人估计是在中国的民国初期照的。</P></DIV>
<P>据说拍摄于1915年。</P>

med 发表于 2005-7-18 00:08:00

<P>越南语和壮语一样有六个调,所以会壮语的人学越南语会比较容易。</P>

imrenjie 发表于 2006-12-22 02:35: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IhPei</i>在2005-4-15 13:35:00的发言:</b><br/><p>二樓的貝儂錯了,「越南」一稱正正表明了他們不是越人後裔。清代安南阮朝國王上書北京朝廷請求賜「南越」國號,為清廷所拒,其原因正是歷史上南越之地,「自漢以來久為中國」,而安南不屬南越之故地,恐名實不符,引來誤會,故賜號曰「越南」,即「越地之南」,表明該處不屬越地之範圍。可是後來越南仍然簡稱為「越」,還是引起了誤會。</p><p>當然,由於京族與壯族相鄰,加上二者均受漢文化強烈影響,故此文化上有不少相似之處。二者彼此間有通婚嫁娶(廣西就有不少越南新娘),因此血統上會有融合。但從發生學的角度看,目前尚未有充份証據指京人與壯人有同源關係。理論上二者相鄰,歷史上交往也十分頻繁,如果是同源的話,証據應該很易找到才是。可是,現在不管於語言、風俗等各方面,壯族與老撾、泰國、國內的傣族、以至緬甸的撣人、印度的阿洪人,都可以輕易找到同源的証據,反而那麼接近的越南就是找不到(試比較二者語言的基本詞彙),因此大致可推斷二者是沒有血緣上的同源關係的。</p></div><p></p>同意

imrenjie 发表于 2006-12-22 02:51: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IhPei</i>在2005-4-15 13:35:00的发言:</b><br/><p>二樓的貝儂錯了,「越南」一稱正正表明了他們不是越人後裔。清代安南阮朝國王上書北京朝廷請求賜「南越」國號,為清廷所拒,其原因正是歷史上南越之地,「自漢以來久為中國」,而安南不屬南越之故地,恐名實不符,引來誤會,故賜號曰「越南」,即「越地之南」,表明該處不屬越地之範圍。可是後來越南仍然簡稱為「越」,還是引起了誤會。</p><p>當然,由於京族與壯族相鄰,加上二者均受漢文化強烈影響,故此文化上有不少相似之處。二者彼此間有通婚嫁娶(廣西就有不少越南新娘),因此血統上會有融合。但從發生學的角度看,目前尚未有充份証據指京人與壯人有同源關係。理論上二者相鄰,歷史上交往也十分頻繁,如果是同源的話,証據應該很易找到才是。可是,現在不管於語言、風俗等各方面,壯族與老撾、泰國、國內的傣族、以至緬甸的撣人、印度的阿洪人,都可以輕易找到同源的証據,反而那麼接近的越南就是找不到(試比較二者語言的基本詞彙),因此大致可推斷二者是沒有血緣上的同源關係的。</p></div><p></p>有大量证据显示,京语是古蜀语与当地土著语的混合,应是古汉藏语的一个分支。不过这方面北菇兄是专家。

吴江仔 发表于 2007-1-8 22:16: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风中山茅</i>在2005-4-15 0:18:00的发言:</b><br/><p>越南的越族是百越后裔吗?与壮族有血缘关系吗?</p><br/></div><p></p>其实说越南的京族为百越后裔有点牵强,瓯骆人给越南带来了农耕文明。实际上关键是百越这个概念是否是跨语系的?如果百越是指壮泰语系,越南就很难算进百越;如果百越是跨语系的,则属于孟——高棉语系的越南也可算为百越。与壮族血缘关系是肯定有的,这是通过与瓯骆部落的联系来实现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9 12:28:37编辑过]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求证:壮族与越[京]血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