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勒布农 于 2018-11-4 21:29 编辑
本地外地的果贩,趁着这个机会,狠狠地大赚个够。很多外地游客,也往往会选择这两个时间段,或携家带口,或呼朋唤友,或单身自驾专程来到这里,尝尝本地米粉的味道后,又尝尝刚刚上市的新鲜水果,最后,还买一些新鲜的羊皮果、酸梅果,或者柠檬回去泡酒。
新鲜酸梅洗净,凉干表面水份后,放在陶罐、瓷罐,或者玻璃瓶里,放入米酒,再加适量冰糖、干草、枸杞等,最后密封。五个月后,等到瓶罐里的酒呈琥珀色时,就可以喝了。据说,酸梅酒不但有抑制脂肪堆积,塑身减肥的作用,还能预防结石和妇科病。不但能开胃健脾,还有助消化,降肝火,滋肝脏的特殊功效,对患高血压患者更是好处多多。经常适量饮用,有益无害,睡前饮用一小杯,保证你一觉睡到天亮。这种既能防病强身,又能排毒养颜的酸梅酒,真不愧是“男士的润滑油,女生的美容院 ”。
本地还有一句俗语,说:带个“那”字的地方多豪饮(Maenq miz cih “naz” couh gwn laeuj ak )。在家乡人的母语里,“那”的本意是田,因为家乡人对种田感情太深厚的缘故,不管山峰、土丘、平地、沟壑、溪流、村落,很多地名都被冠上个“那”字。一个只有两万多人的小乡镇,带“那”字的村落占了相当部分,是临近几个县带“那”字地名村落最多的乡镇,没有之一。那桃、那禄、那旁、那潭、那郎、那棍、那艾……这些带“那”字的地方,那一村不是酒桶、酒坛、酒缸、一大堆,那个屯的酒猫、酒鬼、酒神、酒霸不是赫赫有名?当然,不带“那”字的地方,也是人才济济英雄辈出,最出名的要算 “打铁村四大酒仙”了,据说十几年来,一直“走遍全镇无敌手”。
在我这个也不带“那”字的村落里,名符其实的好饮之徒,注定是“非三爷莫属”。
喝酒,下酒菜是必须要有的。三爷是个地道的农民,除了种田种地,最大的爱好是养鸭。三爷的鸭很少喂饲料,有的甚至从来不喂饲料,每天一大早,就赶着鸭群游遍小溪,专吃溪里的小鱼、小虾、螺蛳、蝌蚪,偶尔也会喂它们一些玉米、稻谷什么的。每到割稻谷那阵子,收割后的田里散落的谷子有的是,三爷的鸭群整天都在田里大快朵颐,乐得三爷整天都合不拢嘴,眼睛也眯成一条线。这就是我的下酒菜,三爷逢人就说。
三爷的鸭很多,用来做自己的下酒菜的只是很少部分,大多数还是拿去卖的。除了鸭群,三爷还在自家果园里养了好多鸡,当然,都是本地品种的农家土鸡。三爷卖鸭也好,卖鸡也罢,从来不用做广告,也不用上街摆摊,有时是人家上门要货,有时人家一个电话,他就应约送货上门。镇上几个饭店就是他的老主顾,四周围有红白喜事需要鸭和鸡时,也都爱来找他,邻近乡镇有两个农家乐饭店,已经和他“密切合作”了好多年。
三爷的厨房里,也泡了好几坛果酒,有羊皮果的、有柠檬果的、也有金罂果的,当然了,酸梅果泡的酒是“主打品牌”,万万不可缺少。每当来了客人,三爷家里可是热闹非凡,敬酒的、猜枚的、拉家常的,间杂着爽朗的欢笑声。有的说:三爷家的玉米粥,就象琼浆玉液,天天都喝能活到九十九;有的说:三爷家的大米饭奇香无比,这里的香米果然名不虚传;也有的说:三爷的土茅台真好,刚一入口就飘飘欲仙,爽啊;还有的说:只要是三爷家的,什么都好吃,甭管青菜、萝卜,还是鸡肉、鸭肉,“皆是上上佳品也”。
“这里的玉米粥,从来没有不好吃的,这里的大米也不错,用它做的米粉、粉利,酿的土茅台可是本地特产哦。”三爷的表情很夸张,似乎面对的是摄像机镜头,俨然一付本土美食文化法定形象代言人的模样。
“我的鸡、我的鸭,不象他们那样老是喂饲料,”三爷还常常毫不掩饰地说,“绝对的原生态,肉结实,味道好,不用做广告也有市场。”
2017年5月9日20时4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