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曰bit,猪曰mou,水牛曰vaiz,水田曰naz,水曰raemx,鱼曰bya,酒曰louj,去曰bae,公水牛曰vaiboh,来曰daeuj,小牛曰牛小,猪肉曰肉猪,你先走曰你走先等等,各种家具、农作物、颜色、数目字的称谓,都相同或基本相同。
看来这一说法是可信的。壮族先民与傣、泰先民既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3世纪时已经分开,彼此相隔上千里,而其后裔壮族、傣族、泰族的语言却如此相通,说明壮泰语支的语言,其语音、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早已在壮族先民与傣、泰族先民分隔以前就已形成。这样一来,唐宋时期岭南各地壮族先民有共同语言就理所当然了。
(p324),农业生产比唐代有较大发展。钦州一带,一年之内几乎“无月不种,无月不收”。龙江河谷的抚水州(今环江县),“种稻似湖湘”。
说明广西许多地区农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所以到南宋初叶,广西有吃不完的贱价米汇集梧州运往广州等地出卖。
。再则,柳布、象布、古县布,都是驰名国内的麻织品。
僮人)“居茅舍而不涂,衡板为阁,上以居人,下畜牛羊猪犬。”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六云
永宁)“城郭十里外,俱僮夷。椎髻跣足……架棚为室,寝处其上,下畜牛马犬豕。”
说明壮族与古越人在语言、民歌方面有传承关系。南朝梁时吴运编撰的《安城志》中有宾州(今宾阳)“乡客唱和成风”的记载。至于歌圩,南朝沈怀远的《南越志》有这样的记述:“越之市名之圩,多在村场,先期招集各商或歌舞以来之,荆南岭表皆然。”唐人张籍在《送严大夫之桂林》一诗中有“听歌难辨曲,风俗自相谙”之句。可见广西壮族先民喜欢唱歌,早在唐代已为中原人所熟知。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郊村落,祭祀婚嫁喜葬,无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山歌)相之。”又有记载:“俚僚贵铜鼓……欲相攻击,鸣此鼓集众,到者如云。有是鼓者,极为豪强。”
“广西土中铜鼓,耕者屡得之……大者阔七尺,小者三尺,所在神祠佛寺皆有之。”
“蛮夷之乐,有铜鼓焉。”
(p515)可见,民族与国家是同时出现的。英语nation一字含国家和民族两义,看来是有道理的。
“侬智高反,朝廷讨平之,因其疆域,参唐制,分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洞。……总隶于提举。……此州县虽曰羁縻,然皆耕作省地,岁输米于官。……始时国家规模宏远,以民官治理之,兵官镇压之,以诸洞财力养官军,以民丁备招集驱使,上下相维,有臂指之势。”
可见,在唐代,广西西部僚人地区的封建领主经济远不如宋代成熟。而封建制民族的内部特征是封建主义生产已占统治地位,封建地主或封建领主占有土地,农民或农奴在人身上依附于封建主并为他们劳动。尤其重要的是,唐代僚人地区各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的交往联系与融合程度都不及宋代。据此,笔者认为壮族形成于宋代理由比较充分。
总之,以“僮”作为族名无疑是在宋代。虽然,民族实体的形成和民族名称的出现不一定是同时的,但似乎仍可以此作为壮族形成于宋代的一个旁证。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M].
范宏贵.试谈壮族与泰族的分化、形成时间[A].壮族论稿[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黄现璠,等.壮族通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宋史·蛮夷:卷一九五[M].
韦庆稳.试论百越民族的语言[A].百越民族史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隋书·地理志:卷三一[M].
(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上[M].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宋史:卷四九四[M].
粤西文载:卷一七[M].
尤中.唐宋时期的僚族[J].民族研究,1983(4).
僮人)“居茅舍而不涂,衡板为阁,上以居人,下畜牛羊猪犬。”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六云
永宁)“城郭十里外,俱僮夷。椎髻跣足……架棚为室,寝处其上,下畜牛马犬豕。”
说明壮族与古越人在语言、民歌方面有传承关系。南朝梁时吴运编撰的《安城志》中有宾州(今宾阳)“乡客唱和成风”的记载。至于歌圩,南朝沈怀远的《南越志》有这样的记述:“越之市名之圩,多在村场,先期招集各商或歌舞以来之,荆南岭表皆然。”唐人张籍在《送严大夫之桂林》一诗中有“听歌难辨曲,风俗自相谙”之句。可见广西壮族先民喜欢唱歌,早在唐代已为中原人所熟知。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郊村落,祭祀婚嫁喜葬,无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山歌)相之。”又有记载:“俚僚贵铜鼓……欲相攻击,鸣此鼓集众,到者如云。有是鼓者,极为豪强。”
“广西土中铜鼓,耕者屡得之……大者阔七尺,小者三尺,所在神祠佛寺皆有之。”
“蛮夷之乐,有铜鼓焉。”
(p515)可见,民族与国家是同时出现的。英语nation一字含国家和民族两义,看来是有道理的。
“侬智高反,朝廷讨平之,因其疆域,参唐制,分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洞。……总隶于提举。……此州县虽曰羁縻,然皆耕作省地,岁输米于官。……始时国家规模宏远,以民官治理之,兵官镇压之,以诸洞财力养官军,以民丁备招集驱使,上下相维,有臂指之势。”
可见,在唐代,广西西部僚人地区的封建领主经济远不如宋代成熟。而封建制民族的内部特征是封建主义生产已占统治地位,封建地主或封建领主占有土地,农民或农奴在人身上依附于封建主并为他们劳动。尤其重要的是,唐代僚人地区各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的交往联系与融合程度都不及宋代。据此,笔者认为壮族形成于宋代理由比较充分。
总之,以“僮”作为族名无疑是在宋代。虽然,民族实体的形成和民族名称的出现不一定是同时的,但似乎仍可以此作为壮族形成于宋代的一个旁证。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M].
范宏贵.试谈壮族与泰族的分化、形成时间[A].壮族论稿[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黄现璠,等.壮族通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宋史·蛮夷:卷一九五[M].
韦庆稳.试论百越民族的语言[A].百越民族史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隋书·地理志:卷三一[M].
(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上[M].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宋史:卷四九四[M].
粤西文载:卷一七[M].
尤中.唐宋时期的僚族[J].民族研究,1983(4).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13-7-10 17:14
接上页:
(四)从共同文化心理素质来考查。
|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forum.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