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峒人”就是住在山洞里面的人吗?
在古书上,有记载称壮族及部份古越族分支的民族为“峒人”或“洞人”,并解释为“住在山洞里的人”,而我们左右江流域一带的黄姓部族就归属于“黄峒蛮”(好像是在唐代以前就开始有这个称呼了吧,宋代之后便不见载),他们就是“住在山洞里的黄姓蛮族”。
历史嘛,总是花样百出,有夸张的赞誉,也有真实的褒扬,有过分的诋污,也有中肯的批评,而且大汉民族总是对少数民族作一些不实的记录和评论,所以对一些史载我总觉得要不断的推敲探讨。
抛开大汉民族偏见的思维方式与部分僚人贝侬过度的民族自豪感,我向各位贝侬讨教一下,当初我的祖先“黄峒蛮”是不是到了唐宋时代还住在山洞里像个半野人一样地生活?
因为有不少学者认为古代壮族地区的民族不经过奴隶社会,直接由原始社会不完全地过渡到封建社会形式,他们认为这个过渡期很漫长很不彻底,主要是在唐代到宋代完成,期间的原始生活残留很浓重,所以据此推断史书上所说的“峒人”人就是像原始人一样“住在山洞里生活的人”,再而照此推论,“黄峒蛮”就是“住在山洞里的黄姓蛮族部落”。
但据考证,黄峒蛮所居住地早在史书里的“峒人”出现之前已普遍出现干栏式住宅,甚至有说干档式住宅在壮族地区已出现7000年(7000年,我不甚相信。7000年,足以让高山化平地,考古者依据皮毛证据作的臆想式论证来得是否可靠?),这让“峒人”即是“住在山洞里生活的人”的解释令人困惑,他们为何弃干档不住而住山洞?在汉代,雒越人与西瓯人(“峒人”的祖先咯)生活的地区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和制陶能力,到了唐宋其生产力与中原地区的差距已不是很悬殊,他们还会住山洞里吗?如果“峒人”是生活在“山洞”里,那么,广西的考古方面应该在山洞里出土更多的金属陶瓷类文物才是,而事实却不是如此。相反,黄峒蛮生活的左江流域一带发现了许多上古时代原始人生活过的贝丘遗址,这些贝丘遗址都是在江边平地而不是在山洞里——祖先住平地上,几千年后子孙们住山洞里?这太让人费解。抑或是古代壮族地区社会发展状况极其不平衡,有的部落早在上古时其已定居江边平地,有的到了唐宋时代还居住山洞?这好像不太可能。是不是在一个时期里战乱太多,人们跑到山洞里躲避而得此“峒人”的称呼(就像当年的红军游击队,呵呵)?无从考证。
在我们那一带的壮语里,单独一个“峒”(toon、tong)字,与“山洞”毫无相关,只有在与“撞”组合成“撞峒”时,才与“山洞”有些许关联。这里的“撞”,并不是指“壮族”,而是“小孔”的意思,“撞峒”则指“天坑”、“垂直而深窄的岩洞”。“撞峒”这种山洞是不可能住人的,因为它必是窄而且是与水平面相垂直的。如果有人非要根据字面意思生硬地把它解释为“僮人的山洞”,那就让人笑掉大牙,因为壮语里不可能把“僮人的山洞”说成“撞峒”,要说也是说成“峒撞”。贝侬们都知道,壮语的语序里,修饰词与中心词的位置跟汉语是相反的。而单独的一个“峒”,指的并不是“山洞”,它指“铜”、“铜锣铜鼓一类的打击乐器”、“田垌”以及“有田的山间小平原”或“狭谷里的平地”的意思,常用于地名。现在我们那里的地名里还常常有“峒X”、“峒XX”,像“那X”、“弄X”、“岜X”、“坡X”之类的地名一样很普遍。如果把“峒人”解释为“打鼓的人”或“住在山间平地”的人,似乎更令人信服。因为壮族是稻作民族,稻作历史更早于中原地区,过稻作生活的人更会选择住在“山间平地”,而不是选择岩居。
所以我认为“峒人”不是“住在山洞里的人”。贝侬或专家学者们如果有高见,请赐教。
从壮族语言 来看,“峒”并不是“山洞”的意思。就是“有田的山间小平原”或“狭谷里的平地”的意思。
把“峒”理解成“山洞”的意思,是望文(听音)生义。
(P67-78)。但是,在历史文献里,人们往往把壮族人称为“峒人”、“布峒”等,并且“峒”一级的社会组织还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存在。“那”除了地名、地域概念,并没有表达更多的内容。在壮语里,“峒”可以代替“那”,但是“那”不可以取代“峒”。“那”(也有写作“纳”的)就是稻田。有水、能种植水稻的地方才称为“那”,否则只能称为“利”(地)或“弄”、“陇”。一丘丘的“那”,构成了大小不一的一个个“峒”。有趣的是,与壮族有同源关系的傣泰民族,从部落社会一直延续到近代,他们也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勐文化”。“勐”首先是行政区划的概念,然后才渗透到傣泰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华思文认为,“勐制”与“勐文化”浓缩了西南泰的历史,“勐”的概念以及由“勐”所产生的政治制度、思想意识和宗教文化成为这个族群区别于其他族群所特有的概念〔2〕。壮族及其“同根生”的傣泰民族,为什么在历史上都发展出非常相近的“峒”、“勐”这样的核心概念呢?除了历史上曾经同源之外,还与这些民族相近似的生存环境有密切联系。
(P32l)这个解释是正确的,反映了人们在以汉字记壮音时发生的偏差。比如,唐代设置的“都救县”,其地就是现在平果县的“同老乡”。“同老”是壮语地名,汉语就是“大峒”。
(P35) 。由此看来,到宋代的时候还存在着一“峒”只有一姓的纯血缘组织。隋唐时期。左右江地区主要有雷、火、频、婆、甲、屯、凭祥、温润等“峒”,其中以黄氏、侬氏的宗族势力最大,所以称黄峒、侬峒。唐代,西原州黄峒壮族群众在黄氏首领的领导下,跟唐王朝对抗,前后延续100多年。南宋广源州侬峒在侬智高率领下,内附不成,又得罪了交阯,只好造反,陷邕州围广州。由此可见,左右江地区黄峒、侬峒的壮族宗族势力还是很强大的。
。峒官既是民政长官,也是军事首领。宋治平二年(1065),左右江地区每“峒”以30人为1甲置节级,5甲置都头,10甲置指挥使,50甲置都指挥使,总共有4.45万人,“以为定额”。这些峒丁自备武器,老、病、亡、故出缺,马上选少壮填补,每3年要上报中央政府1次
。因此,作为一级政权组织,“峒”发挥着管理职能和军事职能。
。这里的“峒蛮”泛指全广西的壮族。明代,更多的“峒蛮”具体指称广西某一地域上的壮族人。比如,正统十年(1445),广西庆远陆河村壮人韦万王“自永乐时称王,聚各峒蛮”
。成化八年(1472),总督两广军务右都御史韩雍上奏中提到:“忻城八寨峒蛮。”
也有以“峒僮”、“峒人”指称壮族人的。成化十四年(1478)五月壬戌,“初,广西流贼攻破荔浦县龙村等寨,指挥徐清、刘源、吴谦等俱不能防御。杜璇领兵击贼,生擒四人,缚至广运堡。百户王彪识其为仙回峒僮人,纵之;其峒僮复纠各峒人数百。大肆劫掠,璇死焉”
。这里的“峒僮”、“峒人”具体指称仙回的壮族人。
。以此来评价壮族人民的“峒”内生活也是恰当的。因为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物产丰富,动植物的生长周期短,只要稍微劳作,便可生存。所以,在历史上壮族人储积财富的观念不强。“有就虎吃,没有就啃烂木头”这句壮族俗语正是他们生活习惯的真实写照。甚至在这样优越的自然环境里,男子都比较懒惰,妇女却要承担大量的劳动。宋代周去非是这样描绘他观察到的结果:“余观深广之女,何其多且盛也!男子身形卑小,颜色黯惨;妇人则黑理充肥,少疾多力。城郭虚市,负贩逐利,率妇人也。”
清代,广南地区“男子懦而性惰,女健而力勤”
。壮族地区妇女参加劳动、参加市场交易的情形与同时期的北方妇女形成鲜明的对照。因为这时期的北方妇女很多人裹脚,不要说参加劳动,就是走路都困难。清代赵翼在有关镇安土风、土俗诗里说当地“村妇无弓足”、圩场上“不睹弓鞋三寸小”
(P731)。这些壮族妇女不裹脚,因此能够正常地参加生产劳动。
。这就比较具体地指出了壮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有自己的“乡约”,可以化解一些社会矛盾。只有较特殊的申诉才需要土司、府县官处理。这样一来,壮族地区需要朝廷命官审理的案件就很少了。
覃乃昌.壮族稻作农业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
[美]华思文.傣泰民族的“勐”文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4).
徐松石.泰族僮族粤族考[A].徐松石民族学研究著作五种[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范成大著,齐治平校补.桂海虞衡志校补[z].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清史稿.土司传.广西[z].
宋史.兵志[z].
明太祖实录:卷二四四[z].
明英宗实录:卷一三六[z].
明宪宗实录:卷一○四[z]、
明宪宗实录:卷一七八[z].
史记.货殖列传[z].
周去非.岭外代答.十妻[z].
[光绪]广南府志.风俗[z].
德保县志[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沙发
在还没有"房地产"的时年代里
就只有住在洞里了.
峒-是洞的进化 峒比洞大


只是翻译问题而已,其实壮语里面的"峒"与"洞"在意思上相差十万八千里~~~
峒。。。大新壮语。山谷的意思。歌圩节。大新壮语叫(侬峒)。意思到山谷去唱歌。
“壮”的读音和我们壮语的“洞”的读音一样,可以理解为山洞人的意思吧 我认为
我还以为峒是ndoeng(树林)的译音呢。
徐松石曾说过:“在中国古代峒字往往译为都字。这都字地名的分布,就更广阔。以前岭南峒布,亦称岭南都布。有铜鼓的峒老,亦称都老。”
(P32l)这个解释是正确的,反映了人们在以汉字记壮音时发生的偏差。比如,唐代设置的“都救县”,其地就是现在平果县的“同老乡”。“同老”是壮语地名,汉语就是“大峒”。
--------------------------------------------------------------------
那“都掌蛮”是不是也可记为“垌掌蛮”?
峒 t髇g
部首笔画
部首:山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五笔86:MMGK 五笔98:MMGK 仓颉:UBMR
笔顺编号:252251251 四角号码:2772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CD2
基本字义
1.
〔崆~〕见“崆”。
详细字义
1.
——见“崆峒”( Kōngt髇g):山名,在甘肃。又岛名,在山东
2.
另见 d騨g
峒 d騨g
基本字义
1.
〔~室〕矿井下专为安装各种机械设备或存放材料、矿石和供其他辅助作业的巷道。
2.
山洞,石洞。
详细字义
〈名〉
1.
山洞(多用于地名) [cave]。如:垌室(矿井巷道)
2.
旧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southern minority nationality]。如:苗族的苗垌、侗族的十垌、壮族的黄垌等。后来逐渐演变成今侗族。如:垌丁(垌人;垌兵);垌户(垌人人家)
3.
另见 t髇g
这是从百度词典查到的“垌”的解释。
峒 t髇g
部首笔画
部首:山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五笔86:MMGK 五笔98:MMGK 仓颉:UBMR
笔顺编号:252251251 四角号码:2772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CD2
基本字义
1.
〔崆~〕见“崆”。
详细字义
1.
——见“崆峒”( Kōngt髇g):山名,在甘肃。又岛名,在山东
2.
另见 d騨g
峒 d騨g
基本字义
1.
〔~室〕矿井下专为安装各种机械设备或存放材料、矿石和供其他辅助作业的巷道。
2.
山洞,石洞。
详细字义
〈名〉
1.
山洞(多用于地名) [cave]。如:垌室(矿井巷道)
2.
旧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southern minority nationality]。如:苗族的苗垌、侗族的十垌、壮族的黄垌等。后来逐渐演变成今侗族。如:垌丁(垌人;垌兵);垌户(垌人人家)
3.
另见 t髇g
这是从百度词典查到的“垌”的解释。
详细字义
〈名〉
1.
山洞(多用于地名) [cave]。如:垌室(矿井巷道)
2.
旧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southern minority nationality]。如:苗族的苗垌、侗族的十垌、壮族的黄垌等。后来逐渐演变成今侗族。如:垌丁(垌人;垌兵);垌户(垌人人家)
3.
另见 t髇g
这是从百度词典查到的“垌”的解释。
ทุ่ง------- N;field;meadow;plain;
ทุ่งนา
ทุ่งหญ้า
ทุ่งข้าว
lugtung-----泰国传统乡村音乐
《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0版):
岽 dong1 [岽罗]地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今作“东罗”。
侗 ㈠dong4 [侗族]中国少数民族,参见附表。㈡tong2 旧指童蒙无知。㈢tong3 [侗]同笼统。
垌 ㈠dong4 ①田地:田~. ②地名用字: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中~(在广东省化州). ㈡tong2 [垌冢]地名,在湖北省汉川。
峒 ㈠dong4 山洞,石洞。 ㈡tong2 见264页“崆”字条“崆峒”。
洞 dong4 ①洞穴,窟窿:山~.老鼠~. 衣服破了一个~. ②透彻,清楚:~察一切. ~若观火. ③说数字时用来代替零。
硐 dong4 山洞、窑洞或矿坑。
【插播广告】峰岩洞村位于广南县南屏镇的大山深处,距镇政府所在地有10多公里的乡村公路,该洞因洞内有岩蜂居住而得名。洞高
峰岩洞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村”或“中国现代第一奇村”,是名符其实的,因为它奇在:全村70多户近350多人穴居在一个洞内,穴居时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村内保留着远古遗风,六个姓氏,相敬如宾,互不通婚,自古以来村内没有偷盗、打架斗殴的记载,洞内无蝇、无蚊、无鼠,人与飞燕和谐相处,称得上是“全村共用一片瓦,同进一道门,鸡鸣全村应,相似一家人”。这个洞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家家都有能工巧匠,村内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村内过去曾有谁家宰杀年猪多,饲养牛和骡马多为荣耀的说法,而现在则是看谁家能供小孩读书多,出息而骄傲。
峰岩洞村自1991年引起了有关新闻媒体的关注后,2001年被列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为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居住环境,在国家的扶持帮助下,全村人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迁出洞外居住



【插播广告】峰岩洞村位于广南县南屏镇的大山深处,距镇政府所在地有10多公里的乡村公路,该洞因洞内有岩蜂居住而得名。洞高
峰岩洞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村”或“中国现代第一奇村”,是名符其实的,因为它奇在:全村70多户近350多人穴居在一个洞内,穴居时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村内保留着远古遗风,六个姓氏,相敬如宾,互不通婚,自古以来村内没有偷盗、打架斗殴的记载,洞内无蝇、无蚊、无鼠,人与飞燕和谐相处,称得上是“全村共用一片瓦,同进一道门,鸡鸣全村应,相似一家人”。这个洞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家家都有能工巧匠,村内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村内过去曾有谁家宰杀年猪多,饲养牛和骡马多为荣耀的说法,而现在则是看谁家能供小孩读书多,出息而骄傲。
峰岩洞村自1991年引起了有关新闻媒体的关注后,2001年被列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为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居住环境,在国家的扶持帮助下,全村人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迁出洞外居住



【插播广告】峰岩洞村位于广南县南屏镇的大山深处,距镇政府所在地有10多公里的乡村公路,该洞因洞内有岩蜂居住而得名。洞高
峰岩洞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村”或“中国现代第一奇村”,是名符其实的,因为它奇在:全村70多户近350多人穴居在一个洞内,穴居时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村内保留着远古遗风,六个姓氏,相敬如宾,互不通婚,自古以来村内没有偷盗、打架斗殴的记载,洞内无蝇、无蚊、无鼠,人与飞燕和谐相处,称得上是“全村共用一片瓦,同进一道门,鸡鸣全村应,相似一家人”。这个洞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家家都有能工巧匠,村内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村内过去曾有谁家宰杀年猪多,饲养牛和骡马多为荣耀的说法,而现在则是看谁家能供小孩读书多,出息而骄傲。
峰岩洞村自1991年引起了有关新闻媒体的关注后,2001年被列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为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居住环境,在国家的扶持帮助下,全村人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迁出洞外居住



住在山洞里的不一定是壮族(广南县峰岩洞村全是清朝末年逃难来汉人),壮族不住山洞里!
壮语说的duong是“平坦的地方”“平地”的意思,平坝子、平原都可以用这个词,如“峒那”就是平坦的(水)田野,“峒rlei”就是平坦的旱地!
怎么可能就是山洞。真正用于(山)洞这个叫"uhuong",没法拼出来。是石头山洞就加pia,是泥巴山洞就加nam在后面
【插播广告】峰岩洞村位于广南县南屏镇的大山深处,距镇政府所在地有10多公里的乡村公路,该洞因洞内有岩蜂居住而得名。洞高
峰岩洞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村”或“中国现代第一奇村”,是名符其实的,因为它奇在:全村70多户近350多人穴居在一个洞内,穴居时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村内保留着远古遗风,六个姓氏,相敬如宾,互不通婚,自古以来村内没有偷盗、打架斗殴的记载,洞内无蝇、无蚊、无鼠,人与飞燕和谐相处,称得上是“全村共用一片瓦,同进一道门,鸡鸣全村应,相似一家人”。这个洞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家家都有能工巧匠,村内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村内过去曾有谁家宰杀年猪多,饲养牛和骡马多为荣耀的说法,而现在则是看谁家能供小孩读书多,出息而骄傲。至今村里已出了多名大中专毕业生,有的还在广南县城甚至州府文山工作。
个人觉得峒是一个单位名称.和洞没有任何关系,要不干吗不直接写成洞?
楼主别跟没文化的人一般见识,广西山洞是多,但是能在里面生活的山洞可没有那么多.
如果真的都在里面生活过,那你们就发达了,因为可以找到以前的许多宝贝.
关键是你们在山洞发现人类长期居住的痕迹了吗?
一定很少,除非土匪在洞里藏宝贝.
我们以前有丰富的木材和能干的祖先,他们盖房子的工夫不比别人低.落泊的人才会选择山洞.
峒,就是很小的盆地。
峒场,弄场,,,就更小,四面环山
错!垌是宽广的平地、平原。
弄才是小面积的低地,而且两侧是山、丘陵。
错!垌是宽广的平地、平原。
弄才是小面积的低地,而且两侧是山、丘陵。
相对与弄来说,确实宽广,,,,
相对于四川盆地来说,就是很小的盆地。

错!垌是宽广的平地、平原。
弄才是小面积的低地,而且两侧是山、丘陵。
相对与弄来说,确实宽广,,,,
相对于四川盆地来说,就是很小的盆地。




错!垌是宽广的平地、平原。
弄才是小面积的低地,而且两侧是山、丘陵。
相对与弄来说,确实宽广,,,,
相对于四川盆地来说,就是很小的盆地。

这个说法有道理


季人和镇安府的这两张照片就是‘峒“,四面有山,中间有水田。

这个是弄场,,,四面环山,中间只有旱地。
|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forum.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