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liu-dynasty在 2003/04/17 02:21pm 编辑]壮年
即壮族新年。时间比春节早一个月。是贵州省从江县一带壮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合家祭祖,联寨拜社,喜迎新年。从十二月初一开始,村寨之间便进行规模盛大的集体互访,会亲饮宴,对歌作乐;青年男女则开展"走相思"社土活动,小伙子们成群结队走村串寨"闹姑娘",对歌择偶。这些活动延至十二月初七左右才结束。关于壮年的来历,一说是先祖从广西散迁于贵州山区拓荒谋生,原约定每年春节回祖籍寻根祭祖,但由于山路阻隔,各自往返一而难于聚会,老祖为此要散居边远山区的亲族每年提早一个月过年,自古沿习便成为当地的壮族新年。又一传说:社王原系孤儿,自幼在壮乡村寨乞讨长大,力大无穷,能除邪降魔。后妖魔作祟,壮乡遭难,人们四处逃散,社王不忘壮家人养育之恩,驱魔消灾,护田守寨,使壮家人重返家园安居乐业。当人们欢庆丰收之日,社王才在寨边大树下依棚栖息。时值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社王,便把十二月初一定为开年旦日,就地修社王棚供祭以祈佑护。后一说虽属土地神灵崇拜,但亦反映了当地壮族自古以收割时节为迎新岁节日的传统习俗。
春节
新年正月 即春节。壮族聚居地区的风首节庆。宋代以前各地按农作周期而定,自明代以后大部分地区逐渐采用农历节期。壮族的迎新岁活动,一般是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是日各家吃了专供祖神的"母粽"(特大棕子)后即告"散年",意为新年节期聚庆终止。亦有部分地区的新年节庆延至正月末,采白头翁或艾草合糯米制糍粑(俗称"艾糍")小祭为岁庆终期,有的延至二月初二社祭方告结束。故通常又将整个正月作为庆新春节期,称为"过正月"、"吃正月",壮语Cieng("正月"之简称)为春节的代称
舞春牛
舞象
德保"开光节"
[这个贴子最后由liu-dynasty在 2003/04/17 02:17pm 编辑]
三月三歌节
抛绣球 花朝节是纪念百花仙子的节日,传说她降于这天。她喜欢木棉树,因为它长得挺拔粗壮,春来满树红花,鲜艳 如火。所以她常栖木棉树上,佑护大地百花灿烂,人间安宁。
节日是选在有高大木棉树的地方过的。男女青年们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他们穿着民族盛装,怀揣五色糯饭、 糍粑或粽子等食品,带上为情人而备的头巾、千针底新鞋等礼品,尤其不能少了精心绣制的绣球。人倦绿丛中三五成群,对唱山歌,赞情侣,夸对方,求连情,同时歌颂百花仙子的佳洁、美丽。唱到情深意醉,绣球便带着无限的柔情,象彩虹一样飞向自己的心上人。一时在绿丛中彩球飞舞,给歌场增添了无限的趣意。
夕阳时分,人们按照传统习俗,从四周把绣球向木棉高枝抛去,于是一道道彩色的“闪电”,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抛掷过后,木棉树上彩球累累,宛如仙子霓裙。人们用这样的方式祈求百花仙子降福。
节日期间,人们盛装歌舞,热闹非凡,一台台壮戏连日连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戏,夜里演文戏,俗话说:无戏不陇端。除了看戏对歌,年轻人在节日里异常活跃,他们通过对歌跳舞互相认识,加深情谊,并根据才貌人品等的比试,推荐本年度最佳“风流人”,所以,陇端节又被称为“赶风流歌会”有首古诗这样描绘陇端节盛况:
清明前后足欢娱, 博濑滩头记早趋。
翠盖如云来丽者, 青衫雾毂走狂奴。
未知东首谁为主, 不信罗敷自有夫。
翻笑江南逞游冶, 杏花春雨太模糊。
宾阳的一些节日:
正月ndwencieng:
正月初一,春节,不用多说。走亲戚回娘家,要在双数天如初二、初四等。
正月十一,有的地方叫灯酒节,是男人的节日。这一天,无论年龄多少,只要是同年的(差不多也行),就聚在一 起,吃个饭,当然还要拜一下“社坛”。兄弟结婚的时候,就靠这帮兄弟接亲啦。
正月十五,北方叫元宵节,在宾阳,没听说叫什么节的,其实我们和广东一样,以前大多节日是直接用日期来叫的,如八月十五。扯远了。其实这天没什么热闹的。
正月十六,这一天才热闹。不过有一天,竟然看到有一个什么协会在我家店的门口倡议大家废除这个节日,好安排什么生产活动之类的,这怎么行,节日衰退得多了,不珍惜倒用力消灭它?!
二月ndwen ngeih:
二月初二,叫做“二月社”,是已婚女人的节日,因此又叫做“阿婆会”,每户只出一个已婚妇女,大家聚在一起吃饭,不知为何。
三月ndwen sam:
三月初三,这不用说,三月三歌会,在壮族地区是很隆重的一个节日。这时应该有清明节了吧?
四月ndwen seiq:
四月初八,“四月八,喫黑嘛”,这一天就是吃五色米饭啦!当然这一天还是水牛的生日,壮族对牛是很看重的,牛当然要休息了,也会有好吃的,呵呵。
五月ndwen ngux:
五月初五,书上叫做端午,我们就叫做五月五。我们南方的这个节日很显古老,不是纪念什么屈原伍子胥,五月是毒月,消毒要紧,这一天会打扫房子,洒药酒。
六月ndwen roek:
六月初六,也不知是什么日子,小的时候,这一天我们还全家到伯父家吃饭。
七月ndwen caet:
七月十四,有的人说是中元节,其实不对。中元节在七月十五,上元节在三月十五,下元节在十月十五。在北方已没有人过中元节了,反正我身边的北方同学连听说都没听说过。在南方,七月十四是个很重要的节日,大概是原始宗教有关吧,这一天又叫鬼节,看看香港,有不少鬼片与七月十四有关,呵呵。另外,除了大家都过这一天,大多数村子还再过另一天,如我们村过七月十六,我外婆的村子过七月十五,旁边一个汉族村子过七月十二,等等的,不知为何。
八月ndwen bet:
八月十五,不用再多说了。另外,这一天也是女人的节日,跟正月十一男人的节日一样,同年龄的女人聚会。还有这一天有个节目叫“采青”,就是可以到田里随便摘东西,当然这是小孩子的事了,夜晚乘着月光,走在田间,很美好吧
九月ndwen gouj:
九月九阳,书中叫做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是建国后的事。这一天,有些地方过得很是热闹。
十月ndwen cib:十月似乎没什么节。
十一月ndwen cib it:这一月似乎也没有。
十二月ndwen cib ngeih:
大概是在十月二十四日 这天,要全面的打扫房子,小的时候这一天最累了,不管是什么房子,猪的房子也得好好打扫。还有一天,忘了是哪一天了,叫做“尾下届(音)”,大概就是北方所谓的小年吧?
说到节日,不禁想起个问题:壮族有没有自己的历法?因为作为稻作民族,没有历法来指导农业生产似乎有点不可能。但可以说,壮族先人古代就会观天象,从bi,ndwen,ngoenz等词来看,应该有自己的历法。在查词汇时发现ndwen'it这个词有点意思,从字面上解释是一月,但是词汇上的解释是“十一月[旧历]”,以此推算,ndwensam就应该是旧历岁首了。也许古时先人曾经创立过历法,后来转用农历了。
牛魂节--那文化的标志
壮族传统节日中,有“牛魂节”,流行于广西靖西、那坡、德保、大新一带。时间因地而异,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也有在五月初七、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举行。是日,让牛休息一天,家家把牛栏打扫干净,撒上石灰,做到栏干草足。姑娘们把牛牵到河边洗刷,用艾叶水加少许米酒浇牛身,为它除虱、压惊、定魂。各家杀鸡宰鸭,蒸五色糯米饭,全家围桌而坐,由家长牵牛绕桌一周,后喂以糯米饭,配甜酒、鸡蛋汤、绿豆汤,再喂以糍粑,以酬耕作之劳,喂牛时小孩用红纸缠牛角,全家祝寿。
|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forum.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