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纵横》目录
探索歌仙千古之谜《刘三姐纵横》(覃桂清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4月)<P>目录<BR>序…………………………………………………………………钟敬文(1)<BR>序二………………………………………………………………过 伟(5)<BR>序三………………………………………………………………蒙光朝(14)
<P>第一章(甲)刘三姐的姓名与身世……………………………………(21)<BR> (乙)再论刘三姐生于壮族奴隶社会…………………………(24)<BR>第二章 刘三姐的民族成分初探………………………………………(32)<BR>第三章 刘三姐的家乡在何处…………………………………………(37)<BR>第四章 刘三姐的成仙与传歌…………………………………………(45)<BR>第五章 刘三姐是多功能的保护神……………………………………(49)
<P>第六章 刘三姐传说流传变异中的历史系统与地域系统……………(52)<BR> 第一节 刘三姐传说流传变异中的历史系统………………………(52)<BR> 第二节 刘三姐传说流传变异中的地域系统………………………(61)
<P>第七章 刘三姐是民族民间文化交流的使者…………………………(94)<BR>第一节 广西各民族传统民歌…………………………………………(95)<BR>第二节 民族融合促进民族文化交流…………………………………(96)<BR>第三节 刘三姐是接受汉族民间文化的先锋…………………………(97)<BR>第四节 从刘三姐唱的汉语山歌追溯源流……………………………(99)<BR>第五节 从歌的形式追溯源流…………………………………………(100)<BR>第六节 从歌的内容追溯源流…………………………………………(102)<BR>第七节 从歌的艺术技巧追溯源流……………………………………(114)<BR>第八节 刘三姐是把汉语山歌传入少数民族地区的歌祖……………(117)<BR>第九节 汉语山歌传入少数民族地区之后……………………………(118)
<P>第八章 歌仙刘三姐与道教和神仙们…………………………………(126)<BR>第一节 刘三姐与麻姑…………………………………………………(127)<BR>第二节 刘三姐与刘晨…………………………………………………(129)<BR>第三节 刘三姐与罗隐…………………………………………………(130)<BR>第四节 刘三姐与龙母…………………………………………………(132)<BR>第五节 刘三姐与道教…………………………………………………(134)<BR>第六节 刘三姐与白鹤少年、白马郎…………………………………(136)<BR>第七节 刘三姐成仙诸类型……………………………………………(137)
<P>第九章 刘三姐与岭南文化……………………………………………(138)<BR>第一节 岭南文化的特征………………………………………………(139)<BR>第二节 民族文化交流造就刘三姐……………………………………(141)<BR>第三节 刘三姐开岭南一带歌风………………………………………(146)<BR>第四节 刘三姐与粤歌…………………………………………………(149)<BR>第五节 刘三姐与西南官话山歌………………………………………(155)<BR>第六节 刘三姐与壮族文化……………………………………………(162)<BR>第七节 刘三姐与瑶族、仫佬族文化…………………………………(166)<BR>第八节 刘三姐与六甲歌………………………………………………(169)<BR>第九节 刘三姐与客家方言山歌………………………………………(171)
<P>第十章 刘三姐传说演变的几个阶段…………………………………(175)<BR>第一节 第一阶段的传说(唐、宋)…………………………………(176)<BR>第二节 第二阶段的传说(宋、元、明)……………………………(182)<BR>第三节 第三阶段的传说(明、清)…………………………………(185)<BR>第四节 二十世纪刘三姐传说的新演变………………………………(189)
<P>第十一章 长篇叙事诗《刘三妹》<BR> ——“刘三姐”作家文学探索之一………………………………(191)
<P>第十二章 刘三姐传说与戏剧、电影《刘三姐》<BR> ——“刘三姐”作家文学探索之二………………………………(198)<BR>第一节 《刘三姐》在整理、改编中加强了文学性…………………(198)<BR>第二节 《刘三姐》在整理、改编中忽略了科学性…………………(203)<BR>第三节 回顾与展望……………………………………………………(214)
<P>第十三章 章回小说《刘三姐传奇》<BR> ——“刘三姐”作家文学探索之三………………………………(216)
<P>第十四章 老传说的新功能<BR> ——“刘三姐”作家文学探索之四………………………………(218)
<P>第十五章 引无数学者竞折腰<BR> ——刘三姐研究的代表性论点……………………………………(224)
<P>第十六章 历史上真否有刘三姐其人…………………………………(241)
<P>第十七章 广西为何成歌海……………………………………………(246)
<P>〔附录〕历代刘三姐传说、歌谣………………………………………(259)
<P>后记………………………………………………………………………(407)
<P>
<P>P.259-406附录清单:历代刘三姐传说、歌谣
<P>一、歌仙刘三妹传〔明(?),孙芳桂〕<BR>二、新兴刘三妹(清,屈大均)<BR>三、粤西刘三妹(清,王士祯)<BR>四、贵县刘三妹歌仙传(清,张尔翮)<BR>五、七星岩刘三妹(清,陆次云)
<P>六、清代民歌集《粤风》中唱刘三妹的歌<BR>七、刘三妹词(清,钱载)<BR>八、题罗定刘三妹词(清,黎耀宗)<BR>九、几则关于刘三妹故事材料(钟敬文)<BR>十、刘三姐传说(象县)(刘策奇)
<P>十一、刘三姐传说(恭城)<BR>十二、关于刘三姐的传说(宜山、扶绥、贵县)<BR>十三、关于刘三姐故事的调查报告(贵县)<BR>十四、刘三姐在贵县西山的传说<BR>十五、刘三姐歌谣的社会影响(贵县)
<P>十六、刘三姐(桂平)(韦章腾)<BR>十七、刘三姐(宜山)(萧甘牛)<BR>十八、刘三姐(壮族,扶绥)(黄文昭)<BR>十九、罗隐秀才与刘三妹(翁源)<BR>二十、自古山歌从口出(梅县)
<P>二十一、三妹传歌到台湾(梅县)(黄火兴)<BR>二十二、三姐原来系三妹(梅县)(黄火兴)<BR>二十三、打扮刘三妹(台湾)<BR>二十四、刘三姐外传(广西)(蓝鸿恩)<BR>二十五、刘三姐山歌集(广西)(覃桂清)
<P>二十六、歌仙台(桂林)(桂林市文化局)<BR>二十七、刘三姐传说(桂林)(黄乾忠)<BR>二十八、呼风唤雨(恭城)(红波)<BR>二十九、歌唱刘三姐的民歌散辑(广西)(覃桂清)<BR>三 十、刘三姐的歌(广西)(覃惠)
<P>三十一、柳州有个鲤鱼岩<BR>三十二、刘三姐(柳州)(覃桂清)<BR>三十三、十绣(柳江)<BR>三十四、摘菜歌(柳江)<BR>三十五、山鸡脸红(金秀)(韦松英)
<P>三十六、斗江、六甲和老堡山歌调子不同的由来(三江)(红波)<BR>三十七、学歌(鹿寨)<BR>三十八、陆三姐的故事(玉林)<BR>三十九、叹刘三姐(平南)<BR>四 十、周鹿桥上定心石(马山)(红波)
<P>四十一、阿金和刘三姐对歌(上林)(覃建谋)<BR>四十二、刘三姐(壮歌)(扶绥)<BR>四十三、刘三姐墓的传说(扶绥)<BR>四十四、歌仙刘三姐(宜山)(吴老年)<BR>四十五、刘三姐(宜山)(覃桂清)<BR>四十六、刘三大(罗城)<BR>四十七、刘三姐传说(东兰)<BR></P>
<P><a href="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ID=779" target="_blank" >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ID=779</A> <BR></P> <P>《刘三姐纵横》</P>
<P>第七章 刘三姐是民族民间文化交流的使者…………………………(94)<BR> 第一节 广西各民族传统民歌…………………………………………(95)<BR> 第二节 民族融合促进民族文化交流…………………………………(96)<BR> 第三节 刘三姐是接受汉族民间文化的先锋…………………………(97)<BR> 第四节 从刘三姐唱的汉语山歌追溯源流……………………………(99)<BR> 第五节 从歌的形式追溯源流…………………………………………(100)<BR> 第六节 从歌的内容追溯源流…………………………………………(102)<BR> 第七节 从歌的艺术技巧追溯源流……………………………………(114)<BR> 第八节 刘三姐是把汉语山歌传入少数民族地区的歌祖……………(117)<BR> 第九节 汉语山歌传入少数民族地区之后……………………………(118) <BR></P>
<P>第七章开头部分是这样的:</P>
<P> 『较系统地追溯和探访了刘三姐传说在流传变异中的历史的系统与地域的系统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刘三姐在民族民间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了。<BR> 这是一个非常迷人的课题。<BR> 我们先从广西壮族歌圩的起源谈起:<BR> 关于广西壮族歌圩的起源,一般有四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源于刘三姐传歌,即认为刘三姐是广西一带地区唱歌风俗之始祖,我国著名民间文艺学家钟敬文教授认为刘三姐为歌圩风俗之女儿,其结论是:“歌圩风俗与刘三姐之关系依据传统之传说,后者(刘三姐)为母亲,前者(歌圩风俗)为女儿。但事实正相反,后者乃女儿,前者却为母亲也,然则,前代学者之记载及现代某些学者所肯定者,实为倒果之为因之说法,而此种说法,乃一种‘前科学’之理论也”。(《刘三姐传说试论》,刊《少数民族文学论集第三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我赞同钟教授这个论点。因为歌圩风俗是民族文化的现象,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不是某一个人所能创造的。<BR> 古代的壮族歌手都是歌圩风俗的女儿。然而就刘三姐来说,和她前辈的壮族歌手有些不同之处,表现在过去壮族歌手是用壮语唱壮族民歌,而刘三姐则是用汉语(广西桂柳话)唱七言四句的汉语山歌。她并且把这些汉语山歌传播到广西各地壮、苗、瑶、侗等民族的民众中去。因此她不仅是歌圩的女儿,而且是民族民间文化交流的使者。』</P>
<P>上文把刘三姐所唱的汉语山歌表述为“用汉语(广西桂柳话)唱七言四句的汉语山歌”。我认为这个表述有些问题,关键在于唐代广西地区应该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广西桂柳话,唐宋时期广西地区流通的汉语据说很可能是广西平话而不是广西桂柳话,桂柳话和广府话一般认为是明清时期传入广西的,语音比较特殊的玉林粤语则被认为是平话与广府话交融的产物。</P>
<P>第六章第二节“刘三姐传说流传变异中的地域系统”列出流传版本数量如下:</P>
<P>1.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十八条)<BR>2. 广东省(十七条)<BR>3. 江西省(一条)<BR>4. 贵州省(一条)<BR>5. 湖南省(三条)<BR>6. 云南省(一条)<BR>7. 台湾省(二条)<BR>8. 香港(一条)</P>
<P>这其中,关于刘三姐的各种传说在广西是最密集的。</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西门吟雪</I>在2005-5-15 5:28:19的发言:</B><br><br>
<P>以壮语为母语的壮族姑娘,熟读汉族儒家经典的难度有多大?</P></DIV>
<P>《刘三姐纵横》第二章 刘三姐的民族成分初探 有如下一段话:<br>
<P>『……综上所述,刘三姐姓的是汉族姓氏,会讲汉语,会唱汉语山歌;而她又传承壮族歌圩的风俗习惯,会讲少数民族语言,有独特的民族性格,有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结合当时岭南历史现状,我认为刘三姐可能是汉俚联婚的后代。因为据史载,秦末到岭南做官的赵佗,建立南越国后,实行从越俗,实行汉越通婚,民间汉、越通婚普遍。特别是梁(武帝)大同初,罗州(治石龙县,在今广东化州县)刺史冯融,聘世为南越首领之女——冼夫人为其子高凉太守冯宝以为妻,影响更大,促进平民间的汉、越联姻蔚然成风。并且,刘三姐的父亲,很可能是到俚人中入赘。当时汉族男子到俚人入赘之风也相当盛行。……关于刘三姐的父亲可能是到她母亲家上门的赘婿,还可从各地刘三姐传说中找到迹象。入广西贺县传说刘三姐父亲姓刘,母亲姓山,她父亲到她母亲家入赘后生下她便叫“刘山妹”,因当地“山”与“三”谐音,故叫刘三妹。……刘三姐是汉、俚联婚的后代。从血统关系说,她既可属于汉族,又可属于俚人,即壮族。然而,决定一个人的民族成份,不能单纯追溯其中某一方面的血统,主要是根据她个人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根据她个人的母语、经济文化生活特征、心理素质等方面因素来综合考证。从各地流传有关刘三姐的传说看,刘三姐不但会讲汉语,唱汉歌,而且会讲各少数民族的话,唱各少数民族的歌。她把汉族的山歌传唱到少数民族居住的溪峒中去。她到处传歌、对歌,大多是在山野岩洞中。……从以上考证和论述,说明刘三姐是俚人。俚人是壮族的先民,因而把刘三姐说是壮族女歌手,我认为是比较符合实际的。』<br>
<P>刘三姐至少会汉、俚(或称越、僚、僮等)两种口语,她是否“熟读汉族儒家经典”就不得而知了。不会书面语是否就不可能吟诗作对了呢?我想,属于文盲半文盲的现代壮族民间歌手卓越的壮语诗歌创作能力可以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P>
<P>[“从血统关系说,她既可属于汉族,又可属于俚人,即汉族”应为“从血统关系说,她既可属于汉族,又可属于俚人,即壮族”。此为本人打字错误,不是原文的错误。2005.05.16 更正]</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6 20:56:49编辑过]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山谷散人</I>在2004-11-2 17:06:46的发言:</B><br><br><br>你真的是孤漏寡闻,壮人在春秋战国时代都属于中原政权的统治下,读得读点汉人的书不是很正常的吗,还有一点可以反驳你就是他的对歌是用汉字来写的,因为壮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总理的建议下国家才帮壮人制造自己的语言,因为以前的话,三姐的歌都是在壮族当然还有汉族群众的口中时代流传的,而考虑到壮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那当然是要用汉字来记录下来的了,况且,在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里面,壮族是人口最大,也是跟汉族文化交融的最广泛的民族.....................<br>........................................<br><br>...................<br></DIV>
<P><br>直到现在大多数壮族人还是说壮语的。一个以壮族为母语的僚人姑娘要想熟练掌握汉语,并做到引用汉文典籍作诗有多困难?<br>
<P>我认为三姐的族属还有待考证不要情绪化。你们也承认“从血统关系说,她既可属于汉族,又可属于俚人,即汉族。(沙南曼森)........从各地流传有关刘三姐的传说看,刘三姐不但会讲汉语,唱汉歌,而且会讲各少数民族的话(山谷散人).............”<br>
<P>但是如果仅仅因为刘三姐同样懂“汉语,唱汉歌,而且会讲各少数民族的话:就说他是壮族就太过没道理。如果这种说法也成立的话,当年下放到壮族地区的汉族知青岂不都成了壮族?当然说刘三姐是汉族也有内一些争议,在下认为应该把学术问题学术化处理。不应付与太多的民族感情。</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5 12:58:16编辑过]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阴暗面</I>在2005-5-15 12:47:12的发言:</B><BR><BR>
<P><BR>直到现在大多数壮族人还是说壮语的。一个以壮族为母语的僚人姑娘要想熟练掌握汉语,并做到引用汉文典籍作诗有多困难?<BR>
<P>我认为三姐的族属还有待考证不要情绪化。你们也承认“从血统关系说,她既可属于汉族,又可属于俚人,即汉族。(沙南曼森)........从各地流传有关刘三姐的传说看,刘三姐不但会讲汉语,唱汉歌,而且会讲各少数民族的话(山谷散人).............”<BR>
<P>但是如果仅仅因为刘三姐同样懂“汉语,唱汉歌,而且会讲各少数民族的话:就说他是壮族就太过没道理。如果这种说法也成立的话,当年下放到壮族地区的汉族知青岂不都成了壮族?当然说刘三姐是汉族也有内一些争议,在下认为应该把学术问题学术化处理。不应付与太多的民族感情。</P><BR></DIV>
<P>
<P>请你去阅读《第二章 刘三姐的民族成分初探》,</P>
<P>然后再跟你讲别的!</P> 这是情绪化了吗?《刘三姐纵横》1992年出版印刷,至今已有13年。你想说作者是受壮族在线·僚人家园观点的影响才那样写的吗?呵呵,你情绪化且不宽容异己的可能性大一些吧?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沙南曼森</I>在2005-5-16 21:02:50的发言:</B><BR>这是情绪化了吗?《刘三姐纵横》1992年出版印刷,至今已有13年。你想说作者是受壮族在线·僚人家园观点的影响才那样写的吗?呵呵,你情绪化且不宽容异己的可能性大一些吧?</DIV>
<P>人家没文化,你就将就点吧?呵呵!</P>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