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汉族 发表于 2004-9-22 00:50:00

壮语是不是表音语言啊,是和拉丁语系有联系?

<P>请教下,我读语言学的时候看到过很多语言介绍可没看过壮语的,当然我语言学学的不好。。</P>

越色僚人 发表于 2004-9-22 00:54:00

<P>呵呵,任何语言都是用语音来表示的吧,什么叫做“表音语言”啊?提出这样莫名其妙的概念,我认为您的语言学确实学得不好。</P><P>语言和文字是两码事,文字的采用,和该语言所属的语系没有决定关系。另外,也没有所谓的“拉丁语系”,只有印欧语系·拉丁语族。</P>

越色僚人 发表于 2004-9-22 00:56:00

其实国内许多语言学的教科书和书籍都有提及壮语的,壮语是壮侗语族里的典型语言之一,国内语言学界对壮语的研究并不算少。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4-9-22 01:02:00

应该问“壮文是不是表音文字?”,因为壮语是自然的有声语言,不是机器语言也不是哑语,不存在是否“表音”的问题。你读语言学的时候是不是逃课现象比较普遍呀?这应该不是学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学没学的问题吧

铜碗豆 发表于 2004-9-22 19:54:00

哈哈,两位贝侬棉里藏针啊!

Jack-Ennis 发表于 2006-3-13 15:18:00

连我学理科的都比你知道的多啊!

北姑 发表于 2006-3-14 10:25:00

壯語也可以用斯拉夫字母或日文假名拼出來的吧?

北姑 发表于 2006-3-14 10:53:00

<P><a href="http://chrisleung1954.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mp;articleId=84542" target="_blank" >http://chrisleung1954.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mp;articleId=84542</A></P>
<P><a href="http://chrisleung1954.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mp;articleId=84542"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漢字姓名拉丁化 </FONT></A></P>
<P><STRONG> </STRONG><FONT size=2>所謂「拉丁化」,即Romanization(為甚麼不叫「羅馬化」?你不要問我)中文是世上獨一無二的方塊文字系統,並非用字母構成,外國人都覺得十分奇異。中國自從滿清中葉被逼對外開放,中國人和外國人接觸頻仍;最重要的是個人的名字,怎樣讓不懂中文的外國人稱呼?惟有用歐洲的字母,根據中文的讀音拼出來。</FONT> </P>
<P>      當然,洋人習中文、取華名的也有的,例如傳教士Matteo Ricci取名「利馬<BR>竇」,Timothy Richards取名「李提摩太」,學者Joseph Needham取名「李約瑟<BR>」;還有到香港淘金的英國殖民地官員,都由專責的中文主任為他們起些文質彬<BR>彬的中文名,如「衛綸書」(Williams)、「金文泰」(Clementine)、「尉遲<BR>新」(Watson)等,驟看起來,儼然龍的傳人中的飽學之士!畢竟這還是極少數<BR>──大部份情形下,還是中國人把姓名「拉丁化」來遷就洋人。</P>
<P>    中文字拉丁化,用甚麼拼音系統?最初有「威妥瑪」(Thomas Wade)法,<BR>後來又衍生了其他的系統;加上中文方言繁多,弄得現在百花齊放。中國用的是<BR>一套、台灣、香港、新加坡、越南、韓國等等曾經使用或仍然通用漢字的國家都<BR>有不同的拼法!</P>
<P>    加上中文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後,與洋人的習慣剛好相反,「梁煥松」三個<BR>字香港的譯音是LEUNG WOON CHUNG,大陸的拼音是LIANG HUAN SONG,洋人朋友初次見面,見到一堆似曾相識的字母,但古里古怪地串在一起,舌頭好像打了結,根本讀不出來,因此,九成九會稱呼筆者為Mr Chung或Mr Song!是以早期的移民的子女,因註冊處的人員不明就裡,很多胡裡胡塗的用了爸爸的「名」做自己的「姓」,而且將錯就錯,留傳至今!</P>
<P>    幾十年前的香港,那些天主教洋修女主辦女生學校,因為她們唸不出學<BR>生的名字,強逼人人都要(不論已入教與否)取個「聖名」Christian name,於<BR>是乎,華人名為Maria, Teresa, Margaret的漸多。</P>
<P>    加以美國文化如搖滾樂及電影席捲全球,很多人都貪時髦,紛紛取個英文名<BR>字,互相稱呼為樂──蔚為一時風尚,至今未衰。</P>
<P>    有人嫌現成的「約翰」、「瑪莉」不夠別出心裁,苦心孤詣的去找些稀奇詰<BR>屈的名字;還有的擺了烏龍,把洋人的姓氏拿來做名,於是有人居然自稱“John<BR>son ”Lee,洋人見到真是啼笑皆非!</P>
<P>    近年又有人把幾個英文字母胡亂拼起來,便叫做自己的「英文名」,例如 T<BR>igerson(「虎父無犬子」乎?)真夠震撼!</P>
<P>    歐風美雨之後,八十年代日本文化又來侵襲,最離譜的是有些女孩子一句日<BR>文也不懂,卻要找個「日本名的英文譯音」做自己的「英文名」你說荒謬不荒謬<BR>?於是有人叫自己做YOKO(洋子)但是正確讀音也不曉!(應該近乎「喲──哥」。)還有自作聰明,希望叫做「美子」,於是取名MIKO,殊不知「美子」的發音為Yoshiko,「美智子」則是Michiko。Miko讀作“MEE-KOR”,不是“MICK-KO”,在日文是姓氏,並不作名用。漢字為「見光」、「御講」、「御溝」(有皇帝「溝」也不錯!)</P>
<P>    拉丁化姓名的次序形式更增加其「複雜性」,例如某人名「陳大文」,洋名<BR>“John”,在香港可以有下列的「認可」表達形式:</P>
<P>    1. CHAN Tai Man, John<BR>    2. John CHAN Tai Man(咁都得?!)<BR>    3. CHAN, Tai Man John<BR>    4. John Tai Man CHAN ......</P>
<P>    要是陳大文的太太叫「李安琪」 ,洋名“Angela”;在「出嫁從夫姓」的<BR>習俗下,就更變化萬千:</P>
<P>    1. Angela Chan (Mrs)<BR>    2. CHAN LEE On Kee<BR>    3. CHAN LEE On Kee, Angela<BR>    4. Angela On Kee CHAN<BR>    5. Angela On Kee CHAN LEE<BR>    6. Angela On Kee LEE CHAN<BR>    7. Angela O. K. LEE CHAN<BR>    8. Angela O. K. CHAN-LEE<BR>    9. CHAN, LEE On Kee Angela......</P>
<P>    洋人見到,一定煩到嘔!</P>
<P>    那些以前曾用中文的「友邦」的國民,其拼音姓名詰屈贅牙,經常使我們做<BR>翻譯的頭痛不已!看拼音真的猜不出他們的漢字姓名──例如電影Killing Fiel<BR>ds「戰火屠城」的柬埔寨男主角Haing Ngor,那個是姓那個是名也弄不清,香港<BR>的影片代理初時譯成「姜岳」,其實他本名「吳漢」。此外日本名字,如TANAKA「田中」、WATANABE「渡邊」、NAKAMURA「中村」、INOUE「井上」都是一般人應有的常識,幹翻譯的更要查清工具書不可。</P>
<P>    現時有幾個華文拼音系統,十分混亂,唯一的好處是單看拼音形式,大概可<BR>猜出該華人來自何方,例如新加坡用福建話來拼;TAN(陳)、讀「但」、TEO(張)、TAY(鄭)、GOH(吳)、ONG(王)、KUAH(柯);越南用法文來拼越音,例如LE(黎)NGUYEN(阮)、TRAN(陳)、PHAM(范)等,應該牢記心中,以免遇到「同姓三分親」也不知道哩!</P>
<P>    至於中、港、台三地,各用不同的系統,香港用的是廣東音,中、台用國語<BR>但又用不同的拉丁化拼法;但是習慣成自然,一望更知到對方的來歷,也頗有趣<BR>!最不幸的是某香港友人移民來澳,後來申請在大陸的女兒來團聚,卻遇上麻煩<BR>;皆因本人姓羅,香港和澳洲的文件都是拼“LAW”,而女兒則從大陸拼法「LUO」,光是解釋給移民部人員既是父女,又為何不同姓便大費唇舌。</P>
<P>    大陸採用的拼音系統,並非用英文,幾個韻母A、E、I、O、U的讀法,是類<BR>似意大利文;翻成英文,近乎AH、ER、EE、OR、OO。另外又用上了英文之中極為罕用的X,Q,Z,ZH等為聲母,「曹雪芹」要拼成“CAO XUE QIN”,獨特是夠獨特了,洋人見到,咬牙切齒也讀不出,勉強讀也必讀錯!又例如姓「何」,拼音是“HE”,洋人怎能不讀解作「他」的“HE”?北京「全聚德」烤鴨店,拼音為QUANJUDE,唸QUAN-JU-DE,那個洋人不唸作QUAN(TITY)-JUDE(Beatles的曲HeyJude的JUDE)的,我請他吃薯條加一杯可樂!</P>
<P>    談起漢字姓名拉丁化,五十年代還有些無聊文人、急進幹部倡議中文也完全<BR>拉丁化,務求要淘汰方塊字。幸而政府後來臨崖勒馬,否則中國文化滅亡,指日<BR>可待....</P>
<P>    今時今日大陸還有很多拉丁化的「遺跡」可供憑弔,例如「廁所」與“CESU<BR>O”並列,「軟座車」與“RUANZUOCHE”共排,不知還有何意義?最不幸的是<BR>動物園內的蛇籠外,豎一個木牌上面大書「蛇」,旁邊的「英文字」不是“snak<BR>e”而是“she”,正好應了「蛇蝎婦人」這刻薄語,一向好管閒事的美國女權分<BR>子為甚麼不抗議?較幸運的是「餐廳」二字旁書cantin,(不是restaurant)假<BR>如洋人不識正確讀音,誤讀變了“canteen”,雖不中亦不遠哩!<BR><BR>(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  梁煥松)</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壮语是不是表音语言啊,是和拉丁语系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