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郎 发表于 2004-7-23 04:51:00

南方都市报每周评论:要不要讲客家话

<P >每周评论:要不要讲客家话
2004-07-15 11:15:21   来源:南方都市报惠州杂志

□徐智慧

  近日,惠州市有关部门对惠阳和龙门的客家文化进行考察后,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快的事实:有些客家人,宁愿讲白话,也不说客家话,甚至在外人面前,不愿承认自己是客家人。客家人纷纷搬出围屋,有些围屋因此破落颓败,客家山歌、凉帽已难得一见。因此,考察者提出,要大力弘扬客家文化,保留客家文化习俗,提倡讲客家话,使惠州成为新老客家人聚居的祥和之地。

  笔者对前面几个提议非常赞同,惟对“提倡讲客家话”不敢苟同。在今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在“开放度”一项上,惠州排名第二位,是排名最靠前的一项。另外,笔者也对惠州市普通话的普及程度早有耳闻,市委、市政府开的大会小会,均使用普通话。政府的开放度和亲和力,使惠州成为仅次于深圳的第二大移民城市。这丝毫不令人奇怪。笔者并不反对研究客家话,将这一古汉语的活标本进行发掘整理。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融合已经成为国际交往的母题,假如再强调在小圈子里讲客家话,困扰的便不仅仅是文化,而是经济。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所反映的,是文化的脚步。而文化的演进,永远是历史变迁的写照,这是上层建筑的文明属性。文化的另一个性格,说来不太入耳,却屡经验证,就是“趋炎附势”。英国伊丽莎白时代,莎士比亚的宫廷戏受追捧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当今中国的清宫戏。而在中国的红色年代,刻画英雄武功的样板戏,也果真上上下下红极一时。

  英雄岂能不论出身?李尔王和李玉和,奥菲利娅和小铁梅,能成为各自时代的舞台明星,还不是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是当权阶级。

  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在亚马孙丛林里考察原始部落时,惊讶地发现,有一部落的土人,竟将外国绅士的服装,纤毫不爽地画在自己的胴体上,连纽扣上的花纹都没有放过。文化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p></p></P>

太一郎 发表于 2004-7-23 04:52:00

<P>壮话要努力啊</P>

南粤孤客 发表于 2004-7-23 09:36:00

单纯地断定讲方言就阻碍地方经济的发展是片面的。一个地方的人,只要大多数人都能自如地运用通用语和方言,反而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珠江三角州的发展就是有力的证明。

浪人 发表于 2004-7-23 11:40:00

<P>同意楼上。“珠江三角州的发展就是有力的证明。”</P><P>相对来说,客家话比粤语更接近普通话。</P>

一丐山人 发表于 2004-7-23 13:22:00

<P>     评论乃一家之言,我也不赞同。</P><P>    没错, 方言不阻碍经济的发展。</P><P>    但是经济的车轮太强大了,它可以任意碾碎方言。</P><P>   我以为是悲哀。</P><P>   </P><P>    </P>

fly_fish 发表于 2004-8-3 00:54:00

据我所知,客家人对语言及地方习俗的坚持要比壮族人顽固得多。

LOOK顶公 发表于 2004-8-16 22:54:00

我就是客家人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方都市报每周评论:要不要讲客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