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现行法定壮文:我们100个壮人不见得有1个懂得。2 关于现实中的壮语:广西境内的壮语方言比中国境内的汉语方言还要多还要杂。常常是过了县境乡境甚至过了一个山头就听不懂。但汉语方言通常是过了省外才听不懂。3 听说现今泰语与壮语有百分之68的词汇在读音和词义上是一模一样的[见壮族通史一]。4 毫无疑问,推广现行法定壮文与泰国文难度一样大。5 说壮泰语[即有百分之68的词汇在读音和词义上是一模一样的]人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海南,泰国,老挝,掸邦,越南北部,印度东北部。总人有1。1亿。6 改革现行壮文方案我对前几个方案都不满意。我想干脆在我们壮人中推广泰文吧。怎么说泰国6700万人口与广西壮人1700万加在一起都有8400万人。意义+++++++ </TD></TR></TABLE>顶顶顶!不过,zf通不过的。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cawkoy</I>在2003-6-29 22:00:54的发言:</B>
说壮泰语[即有百分之68的词汇在读音和词义上是一模一样的]人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海南,泰国,老挝,掸邦,越南北部,印度东北部。总人有1。1亿。6 改革现行壮文方案我对前几个方案都不满意。我想干脆在我们壮人中推广泰文吧。怎么说泰国6700万人口与广西壮人1700万加在一起都有8400万人。意义+++++++ </DIV>
<P>首先,所谓“有百分之68的词汇在读音和词义上是一模一样的”之说有问题。
<P>第二,这些“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海南,泰国,老挝,掸邦,越南北部,印度东北部。总人有1。1亿”的壮泰语使用者即使使用的语言相同,文字也不同。印度婆罗米字母在随同佛教向东流传的过程中演化出了30种以上的字母形式,彼此并不通用,这与欧洲民族通用拉丁字母完全不同。
<P>因此,除非你想和泰国建立非同一般的联系,否则,改用泰文字母毫无必要。</P> 陈年的好帖,顶起来给大家再复习一遍吧。 <P>想想汉语的方言土语之多,实在超乎想象,但在文字上他们却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使用了同一种文字,即象形文字的汉字,这种汉字可以随不同的方言发不同的音,因此他们不存在用哪种方言的拼音文字来作为标准文字的问题,而且这也是汉民族几千年来维系民族凝聚力的关键原因!我想,这一点应该给予我们壮族人在创造文字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启示!只有使用象形文字才能解决文字统一的问题!而拼音文字在方言众多的国家根本无法承担此重任,因为不同的方言区对采用别的方言区发音的文字的认同感肯定会降低!</P>
<P>因此,我强烈建议壮族文字也应该创造统一的象形文字!!或者直接从古壮字中发展,虽然现在的古壮字各地字型、含义很多不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整理挖掘出一套统一的壮字,其实汉字当初也是一样,除了标准字外,还有很多异体字,只不过是由国家用行政手段统一了标准文字而已,所以我们也可以从古壮字中整理发展出一套标准壮字,然后再进行推广,权当大家都再次参加扫盲吧~~呵呵</P> 除非发明一种又简单又美观的象形文字,跟汉字有点类似,什么边旁、部首的,但又跟汉字有明显的区别,我才喜欢,不然,我的心中只有拼音僚文!哈哈!! gwn imq mbouj miz sienq(saeh) guh. 拉丁壮文好,简化的古壮字可保留. 借汉的古壮字可以直接用汉字,其它的最好另造 boux也该直翻"甫"音译意译皆通 <p>我觉得泰文方案是最现实的,泰文是经过长时间不断完善唯一取得成功、而且还在通行的文字僚语文,积累了大量书面文学,单从技术层面来看,泰语是各地壮人南迁不断融合的产物,其书面语考虑到了各地僚语的因素,泰拼音是已经完成了本土话,变成了很适于表述僚语的文字,而拉丁字母则是西为东用,是水土不服,拉丁字母太少字母(不是越少越好、简单越好,如果这样用01来作为文字不更好?),拉丁字母没有特色,泰拼音采用多辅音(同一个读音有多个字母)的方式解决了东方语言标调难的问题,我们常常看到很多泰文句子不用标调,但我们都能清楚其每一个字的音调。泰文的元音也是可以有多个写法如ay的写法就有几个。</p><p>无论从那个角度看我都觉得泰文方案是最优的,任何一种语言文字能得到推广没有主权就能做到,历史上是从来没有的。而泰文方案已经是成熟僚语书面文字我们为何不用呢?一个不会泰语泰文的僚人,在某种意义来说是没有僚文化的人。</p><p>从广西现在对接东盟、服务东盟的战略角度来看,推行泰文也是符合历史要求。</p><p></p><p>和泰国交好符合中国外交战略,中国要想把日美势力赶出东南亚,着重和泰国交好是十分必要的,泰在东南亚是最不排华的,不像越南你帮它它反过来打你。中国扶植泰国在中南半岛做大,泰国做为回报会赶走日美势力。</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7 9:32:34编辑过] 如果楼上看过《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第二卷关于壮族语言文字和泰族语言文字的比较部分,就不会有“泰语是各地壮人南迁不断融合的产物,其书面语考虑到了各地僚语的因素”这句话出来了,泰语夹杂大量的巴利语,梵语,部分高棉和孟语,近代泰语还吸收了潮汕话和英语。“一个不会泰语泰文的僚人,在某种意义来说是没有僚文化的人”不知兄所指为何??? 该想法的确不错,与我的自创僚文假名+汉字的想法很像。只是西方字母夹汉字从美术学上说不好看,真的。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marsuncle</i>在2007-2-27 17:01:00的发言:</b><br/>如果楼上看过《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第二卷关于壮族语言文字和泰族语言文字的比较部分,就不会有“泰语是各地壮人南迁不断融合的产物,其书面语考虑到了各地僚语的因素”这句话出来了,泰语夹杂大量的巴利语,梵语,部分高棉和孟语,近代泰语还吸收了潮汕话和英语。“一个不会泰语泰文的僚人,在某种意义来说是没有僚文化的人”不知兄所指为何???</div><p></p><p>我正在学泰语,当然知道潮汕话和英语在泰语词汇中比例,我不清楚巴利语,梵语,部分高棉和孟语,所以不知道这些语言在泰语中比例,但我知道正常情况下泰语和壮语的共同词汇是有90%。我对南北壮各地壮语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能感觉到各地壮语对泰语影响,我的左江母语是与泰语发音较为一致的,即使是泰语现代词汇,“手机”(mw tw)跟我的母语读音意思完全一致,“不成”泰语通常情况下都是说“mei bin" ,但其书面语多是用“mi bin" ,其书面语是与我的母语完全一致,这样例子很多,今天泰语不少发音已经发生改变,但从其书面语来看,左江壮语对泰书面影响很大,很多书面语就是发左江壮语音,古壮人改用泰拼音来书写自己语言是不得已而为之,侬军余部从强大高棉人手中夺得湄公河中游是非常不易,当时侬军四面都是敌人,宋 、大理、越南、高棉、缅甸都和侬军余部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侬军余部所建立素可泰初期,所控制的区域僚人的人口并不占多数,为了巩固统治,不得不改用当地人所熟悉的文字。但还是保留自己的语言,只是改变文字的写法,比起蒙古、满族,侬军余部还是很高明的, 蒙古、满族都曾武力征服中国但都采取极端的文化政策,蒙古排斥中国文明,满族完全放弃自己语言文字。哈!记得我的高中历史老师曾经和我们探讨壮族人如果用武力取得去异族的统治应该采取什么文化政策。</p><p>侬军余部是南天国运动失败后西退的,南天国运动几乎遍及整个岭南,得到很多壮族主流精英响应,此外也得到不少广俯人和汉人响应,失败后这些人也就跟侬军西退了,也就说宋朝时壮族的主流社会资源已经西移,从此岭南壮人变成没有强力意志民族,泰语至今还保留敬语称谓,以及ka和kraep与语尾词,能很好说明这一点,也就是说泰人不但更多保留了古壮人的语言文化,还保留了更多古壮人的伦理道德。我们今天壮族人除了留有更多古壮人更多血液和所谓“古壮字”之外,我们没什么可以跟泰人比了。</p><p></p><p></p><p></p><p></p><p></p><p></p><p></p><p></p><p></p><p></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2 11:49:20编辑过]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