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9-4-3 18:23:00

经过新桂系的“风俗改良”和新中华的“文化大革命”两场影响深远的运动,壮族歌圩的境况已大不如前。改革开发后,年轻一代忙着读书、打工,为个人、家庭以及国家、社会打拼,重新兴起的歌圩已经很难吸引他们参与其中,能让年轻一代旁观、欣赏已属不易。像我本人,不会对歌,也不知如何欣赏山歌,我只能算一个旁观者,一个愿意多次近距离旁观的人。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9-4-7 01:18:00

中国式英语,根据原著改编,稍有删节,呵呵

Liuyuexue 发表于 2009-4-6 23:17:00

5楼最后一幅照片中,“灵水风景区欢迎您”的英文写法(Ling shui scenic spot welcome you)总觉得别扭,是不是错了,正确的写法是 (welcome to Ling shui scenic spot)吗?请方家指正。

凌波 发表于 2009-4-22 21:54:00

<p>一直没有说话,今天认真看了下,觉得有必要发表自己的看法。</p><p>这是第几次赶三月三,我已经不记得。虽然大家对武鸣的三月三一直都有怀疑和抨击,但是我依然对它情有独钟。</p><p>或许是因为家乡的缘故吧。</p><p>表演我没有看,因为已经腻了,确实很多东西都流于形式,花俏,讨巧,却不是真正的自己的东西。在河边遇见那支表演队伍时,我曾对沙南说,如果我在我的镇上工作,那么今天我肯定是她们当中的一员。意思是,每年三月三,各个乡镇都派代表队来参加竹杠舞,这些人都是机关单位或学校的,挑选些看得过去的来参加县里的活动。</p><p>但是山歌不同。</p><p>不管那些人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衣服是土布的还是租来的,山歌还是那个山歌,味道还是那股味道,朴实得不能再朴实。</p><p>因为是当地人,我很容易听懂山歌的意思。府城调、罗波调、双桥调、仙湖调,或高昂或欢快,或悠扬或低婉。张口而来,随手拈来,无需华丽的辞藻,歌词本天成。“手表戴上腕,项链挂胸前。”“夫妻双双去旅游,你说生活好不好?”简单几句就描绘出了农村人的幸福生活。在灵水边,或在亭子里,或在榕树下,歌儿对得热热闹闹,听众一阵阵欢笑。管它什么形式不形式的。</p><p>在歌王大赛的现场,我遇见了几个家乡的阿姨,她们专门赶来看歌圩,中午歌手们休息,她们也不肯走,大太阳的,就这样巴巴的等。那种热情是我们年轻人比不来的。</p><p>不想多说什么了,我在现场录了一些视频,都是唱山歌的,感兴趣的贝侬可以跟我要来听,基本上都是壮话的山歌。</p>

雪莲 发表于 2009-5-21 13:22:00

很亲切。。。。。。。。。。。。。

壮乡僚人 发表于 2009-8-16 22:53:00

有没有视频啊,上传一段视频给大家看好吗;

李木子 发表于 2009-10-19 22:34:00

<p>哈哈,我也去灵水啦,不过才照了两张相。</p><p>回家再去游游。</p>

山级公路 发表于 2009-10-10 18:37:00

很美好。。。。。。。。。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贴图]2009武鸣三月三歌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