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9月1日八桂讲坛:壮族文化特性阐释
<p><font size="4">到广西区图书馆“八桂讲坛”,领略专家学者风采。</font></p><p><font size="5">时间:9月1号上午9点<br/>地点:广西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br/>题目:壮族文化特性阐释 <br/>主讲人:潘其旭 研究员 广西社会科学院</font></p><p><font size="4">各位在邕贝侬可以去听听,不收门票的。</font></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31 1:14:21编辑过] <p>广西大学<a href="http://www.gxu.edu.cn/administration/xgb/tuanwei/tuanwe011.htm">http://www.gxu.edu.cn/administration/xgb/tuanwei/tuanwe011.htm</a></p><p><font size="5"><strong>民族文化与现代化</strong></font><br/><br/> 主讲人:潘其旭 <br/><br/> 潘其旭,研究员,男,1938年11月出生,广西德保县人,壮族,中共党员。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戏剧系理论专业,历任:《广西文艺》编辑部理论组组长,《学术论坛》编辑部文学组组长,广西社会科学院壮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现为广西壮学学会副会长,系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br/><br/>主要业绩:长期从事民族文化和壮学研究,在国内外发表论著40多篇(部)。出版专著《壮族歌圩研究》、《壮族》(合著,于泰国出泰、文版)等,参与主编、编撰《壮族百科辞典》、《壮学论集》、《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广西各族民间文艺研究丛书》(30种)和《古壮字字典》等,参加国际合作项目《壮泰传统文化比较研究》,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壮族文化史》并作为课题组负责人。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主要论文有:《壮族顺行结构的A+B型思维模式与汉语逆行结构的B+A型思维模式的比较研究》、《从地名比较看壮族和泰族从同源走向异流》和《加强壮学研究,促进广西对东南亚的开放》等。其中:在第四届泰学研究国际会议上发表的《从语言上看壮、老、泰的历史文化关系》,被译成老、泰、法、英等文字介绍到国外,《从“那”(稻作)文化研究为基础,建立壮学体系的理论框架》,为确立壮学的学科地位奠定基础。其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系颇有造诣的壮学专家,对推动壮学走向世界作出了一定的贡献。<br/></p> 可惜我已离开南宁.... <p>链接两篇较长的文章:</p><p>草根学者建功壮文化研究 访广西壮文化教授潘其旭<br/><a href="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050425/newgx426c35ad-362694.shtml">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050425/newgx426c35ad-362694.shtml</a></p><p>潘其旭教授的壮学研究之路<br/><a href="http://www.ke-pu.cn/kepu/RW/200701/42680.html">http://www.ke-pu.cn/kepu/RW/200701/42680.html</a><br/><a href="http://www.ke-pu.cn/kepu/RW/200701/42680_2.html">http://www.ke-pu.cn/kepu/RW/200701/42680_2.html</a></p> <font size="5"><font size="3">广西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能坐一两百人吧?不用站一两个小时听讲座,我也要去</font></font>! 去不了,可惜。 想去,可离得太远了吧。但心中永远热爱和支持贝侬僚, <p>组织听论坛是一种很好的活动方式,听专家演讲能提高见识,听完之后有想法的还可另聚深入讨论</p> <p>今天上午我也去听了讲座。现将“广西图书馆2007年9月读者活动安排”(表格)上提供的资料抄录如下:<br/><br/>广西图书馆“八桂讲坛”免费讲座<br/><br/>9月1日(周六)上午9:30<br/><br/>[第76期]“广西文化”系列——<br/><font size="4"><strong>壮族文化特性解读</strong></font><br/><br/>主讲人:潘其旭<br/> 研究员。壮学专家。广西壮学学会副会长,广西民俗学会副会长。曾任广西社会科学院壮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壮族文化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多篇,主要有:《以“那”文化研究为基础,建立壮学体系的理论构架》、《从语言上看壮、老、泰的历史文化关系》等。主编《壮族百科辞典》,出版专著《壮族歌圩研究》、合著《壮族》(泰国泰文版)等。参加国际合作项目《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多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作为特邀嘉宾,多次在广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的有关专题节目中,就壮族历史文化作解读。<br/><br/>内容提要:<br/>◇从“那”(水田)字地名看壮族“饭稻羹鱼”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br/>◇从铜鼓的造型及饰纹看壮族以“天、地、水”三界说的宇宙观为核心的观念文化体系。<br/>◇从语言上看壮族与东南亚泰、老、掸族系“贝侬”(亲戚)的历史文化关系。<br/><br/>主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br/> 南宁市民族事务委员会</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 17:49:16编辑过] <p>顺便抄录下一期的“八桂讲坛”讲座信息供贝侬参考:</p><p>广西图书馆“八桂讲坛”免费讲座<br/><br/>9月8日(周六)上午9:30<br/><br/>[第77期]“广西文化”系列——<br/><font size="4"><strong>越南汉文历史小说与中国古代文化</strong></font><br/><br/>主讲人:陆凌宵<br/> 现任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诗学、越南汉文小说。主讲古代文学、古典文论、中国古代文化史、佛教文献选读等。著作有《越南汉文历史小说研究》、《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诗道》。发表《越南历史小说〈皇黎一统志〉与〈三国演义〉之比较》、《越南古代汉文小说研究》、《从〈歌王传〉看壮汉文化的双向交流》、《〈刘三妹歌仙传〉的历史内涵与文学价值》、《中国诗学研究》、《中国诗歌的民族风格》、《中国诗歌的主流意识与最高境界》、《论古典诗歌的“极致”及其现代意义》等论文40多篇。<br/><br/>内容提要:<br/>◇越南汉文历史小说所反映的历史为15世纪至20世纪初,相当于我国明清时期。<br/>◇多数小说如《皇越春秋》等的内容与中越两国历史和中国古代文化密切关联。<br/>◇通过了解越南汉文历史小说,解读中越关系。</p> 应该多一些沟通了。。。僚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