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05-5-17 17:04:00

痴迷布洛陀的老外

痴迷布洛陀的老外<br>                                                                      陈坤<br>       4月13日下午,南宁的天空阳光灿烂。金发碧眼的澳洲教授贺大卫将他写的关于壮文化研究的两本书——《杀牛祭祖宗》、《招魂》赠给了广西古籍办公室。<br>       这两本书是用汉、壮、英、国际音标“四对照”方法著作的,成书过程曲折。贺大卫在历经10多年的实地采访、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布洛陀经诗》内容写成,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在美国和泰国出版。<br>       贺大卫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亚洲研究院中文系主任,蜚声世界的汉学家。从1991年至今14年来,他一直痴迷壮文化。<br>      “壮文化是人类宝贵文化遗产,太奇妙了!”贺大卫对记者感叹。<br>      14年前的一天,贺大卫偶然看到了广西社科院潘其旭教授写的一本书《壮族歌圩研究》。他彻底被书中壮族独特的风俗礼仪文化“蛊惑”了,于是,给远在广西的潘其旭修书一封,表达了他对广西壮族文化的向往和希望来广西看看的愿望。同时,他开始涉猎关于壮族民俗文化的书籍。<br>       两个月后,贺大卫首次踏上了广西这片孕育壮文化的土地。贺大卫在中方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去南宁郊区的陈村看了壮民的祭祀活动和师公戏表演等一系列具有浓厚壮族特色的文化活动。此前,贺大卫曾于:80年代在陕、甘、宁一带研究过中国西北民俗,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壮族民间信仰文化的神奇魅力还是深深吸引了他。<br>       一次接触,影响一生。自此广西壮族民间信仰文化走进贺大卫的研究视野。<br>       1991年至今,他来广西已近20次。为了学壮话,每次来广西采集资料时他总是想方设法和壮民们生活在一起。为了和广西拉近心理上的距离,远在澳洲的他曾多年订阅《广西日报》和《广西民族报》。<br>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贺大卫能阅读壮文抄本,并基本能听懂壮话,对广西壮民的采访也更深入了。<br>       壮族崇拜“DUZBAED”(壮语意思是社神),但是对于“DUZBAED”崇拜是怎样表现的,有什么样的来历,很少有人注意。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 1997 年7 月,贺大卫在中方人员的陪同下,在大化瑶族自治县羌圩乡那康屯住下,采访了10多个附近壮族村寨。他终于了解到,这些村虽然都崇拜社神,但是,社神来历却有几种形式,有的和自然崇拜有关,有的和历史人物有关。<br>       大化瑶族自治县安马屯有一座朔达庙,壮民们因为敬畏庙里供奉的“DUZBAED”,对附近的山林保护得很好,树木葱茏,来此祭祀的壮民很多。1998年大年初一晚上,寒风刺骨。为了亲眼目睹原汁原味的壮民祭祀活动,收集师公、摩公、道公的唱本和写本,贺大卫教授和台湾清华大学的魏捷兹教授(美籍)、施典志教授在朔达庙里呆了整整一夜。空闲时,几个痴迷壮族民俗的中外专家坐在报纸上聊天。第二天收集完写本,他们顾不上睡觉就驱车到县城去复印,回来后分头把手抄本原件还给当地壮民。那一次贺大卫他们整整两天一夜没合眼。<br>      为尽可能全地收集各地壮族民间各种祭祀仪式的主持人师公、道公、摩公使用的写本、歌王唱本以及传统表演艺术如末仑、傀儡戏、壮剧、唐皇等,贺大卫的足迹遍布广西壮族大部分聚居区。<br>       这些年到底走访了多少村寨,他已经记不清了。<br>     “广西是我对壮文化研究的前沿阵地,墨尔本大学则是我开辟的后方根据地。”贺大卫在墨尔本大学主持开设了壮学专业,设有广西土司政权、毛南语等小专业,墨尔本大学也成为壮学在海外的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研究基地。<br>      近年来,贺大卫对壮族文字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也积累了丰富素材。4月17 日,在广西田阳举办的第四届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由贺大卫牵头的中、澳国际合作项目———“壮语传统方块字写本研究”正式启动。该项目预计5年内完成,调查范围将扩大到贵州、云南等地的壮族聚居区。专家认为该项目有助于追溯布洛陀文化的根源,有利于壮族民族文化的保存和流传。<br>                                                                   (原载《广西日报》2005年5月17日第十版)<br>

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05-5-17 17:04:00

痴迷布洛陀的老外

痴迷布洛陀的老外<br>                                                                      陈坤<br>       4月13日下午,南宁的天空阳光灿烂。金发碧眼的澳洲教授贺大卫将他写的关于壮文化研究的两本书——《杀牛祭祖宗》、《招魂》赠给了广西古籍办公室。<br>       这两本书是用汉、壮、英、国际音标“四对照”方法著作的,成书过程曲折。贺大卫在历经10多年的实地采访、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布洛陀经诗》内容写成,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在美国和泰国出版。<br>       贺大卫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亚洲研究院中文系主任,蜚声世界的汉学家。从1991年至今14年来,他一直痴迷壮文化。<br>      “壮文化是人类宝贵文化遗产,太奇妙了!”贺大卫对记者感叹。<br>      14年前的一天,贺大卫偶然看到了广西社科院潘其旭教授写的一本书《壮族歌圩研究》。他彻底被书中壮族独特的风俗礼仪文化“蛊惑”了,于是,给远在广西的潘其旭修书一封,表达了他对广西壮族文化的向往和希望来广西看看的愿望。同时,他开始涉猎关于壮族民俗文化的书籍。<br>       两个月后,贺大卫首次踏上了广西这片孕育壮文化的土地。贺大卫在中方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去南宁郊区的陈村看了壮民的祭祀活动和师公戏表演等一系列具有浓厚壮族特色的文化活动。此前,贺大卫曾于:80年代在陕、甘、宁一带研究过中国西北民俗,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壮族民间信仰文化的神奇魅力还是深深吸引了他。<br>       一次接触,影响一生。自此广西壮族民间信仰文化走进贺大卫的研究视野。<br>       1991年至今,他来广西已近20次。为了学壮话,每次来广西采集资料时他总是想方设法和壮民们生活在一起。为了和广西拉近心理上的距离,远在澳洲的他曾多年订阅《广西日报》和《广西民族报》。<br>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贺大卫能阅读壮文抄本,并基本能听懂壮话,对广西壮民的采访也更深入了。<br>       壮族崇拜“DUZBAED”(壮语意思是社神),但是对于“DUZBAED”崇拜是怎样表现的,有什么样的来历,很少有人注意。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 1997 年7 月,贺大卫在中方人员的陪同下,在大化瑶族自治县羌圩乡那康屯住下,采访了10多个附近壮族村寨。他终于了解到,这些村虽然都崇拜社神,但是,社神来历却有几种形式,有的和自然崇拜有关,有的和历史人物有关。<br>       大化瑶族自治县安马屯有一座朔达庙,壮民们因为敬畏庙里供奉的“DUZBAED”,对附近的山林保护得很好,树木葱茏,来此祭祀的壮民很多。1998年大年初一晚上,寒风刺骨。为了亲眼目睹原汁原味的壮民祭祀活动,收集师公、摩公、道公的唱本和写本,贺大卫教授和台湾清华大学的魏捷兹教授(美籍)、施典志教授在朔达庙里呆了整整一夜。空闲时,几个痴迷壮族民俗的中外专家坐在报纸上聊天。第二天收集完写本,他们顾不上睡觉就驱车到县城去复印,回来后分头把手抄本原件还给当地壮民。那一次贺大卫他们整整两天一夜没合眼。<br>      为尽可能全地收集各地壮族民间各种祭祀仪式的主持人师公、道公、摩公使用的写本、歌王唱本以及传统表演艺术如末仑、傀儡戏、壮剧、唐皇等,贺大卫的足迹遍布广西壮族大部分聚居区。<br>       这些年到底走访了多少村寨,他已经记不清了。<br>     “广西是我对壮文化研究的前沿阵地,墨尔本大学则是我开辟的后方根据地。”贺大卫在墨尔本大学主持开设了壮学专业,设有广西土司政权、毛南语等小专业,墨尔本大学也成为壮学在海外的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研究基地。<br>      近年来,贺大卫对壮族文字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也积累了丰富素材。4月17 日,在广西田阳举办的第四届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由贺大卫牵头的中、澳国际合作项目———“壮语传统方块字写本研究”正式启动。该项目预计5年内完成,调查范围将扩大到贵州、云南等地的壮族聚居区。专家认为该项目有助于追溯布洛陀文化的根源,有利于壮族民族文化的保存和流传。<br>                                                                   (原载《广西日报》2005年5月17日第十版)<br>

黄连山 发表于 2005-5-17 17:47:00

<P>“壮文化是人类宝贵文化遗产,太奇妙了!”</P>
<P>这句话受听!</P>

浪人 发表于 2005-5-18 12:43: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土著虎尾</I>在2005-5-17 17:04:18的发言:</B><BR>                                                            痴迷布洛陀的老外<BR>                                                                      陈坤<BR>        1991年至今,<STRONG><FONT color=#1a1ae6>他来广西已近20次</FONT></STRONG>。为了学壮话,每次来广西采集资料时他总是想方设法和壮民们生活在一起。为了和广西拉近心理上的距离,远在澳洲的他曾多年订阅《广西日报》和《广西民族报》。<BR>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贺大卫<FONT color=#6911ee><STRONG>能阅读壮文抄本,并基本能听懂壮话</STRONG></FONT>,对广西壮民的采访也更深入了。<BR>       ………………   1998年大年初一晚上,寒风刺骨。为了亲眼目睹原汁原味的壮民祭祀活动,收集师公、摩公、道公的唱本和写本,贺大卫教授和台湾清华大学的魏捷兹教授(美籍)、施典志教授<STRONG><FONT color=#421ae6>在朔达庙里呆了整整一夜</FONT></STRONG>。空闲时,几个痴迷壮族民俗的中外专家坐在报纸上聊天。第二天收集完写本,他们顾不上睡觉就驱车到县城去复印,回来后分头把手抄本原件还给当地壮民。那一次贺大卫他们整整两天一夜没合眼。<BR>      为尽可能全地收集各地壮族民间各种祭祀仪式的主持人师公、道公、摩公使用的写本、歌王唱本以及传统表演艺术如末仑、傀儡戏、壮剧、唐皇等,贺大卫的<FONT color=#9611ee><STRONG>足迹遍布广西壮族大部分聚居区。</STRONG></FONT><BR>       这些年到底走访了多少村寨,<STRONG><FONT color=#6911ee>他已经记不清了</FONT></STRONG>。<BR>     </DIV><STRONG>原来学术是这样做的啊!呵呵,而某些对壮族的了解就山歌、绣球、刘三姐。就能夸夸其谈壮族历史文化的人,真的不知道说什么了</STRONG>?

越僚 发表于 2005-5-18 14:08:00

人家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和你说的资产阶级学术是不一样的。

Is-peiq 发表于 2005-5-18 18:11:00

期望墨爾砵大學以後有更多和廣西各部門合作的機會!

僚人老怪 发表于 2005-5-19 10:35:00

<P>在2005年田阳公祭布洛陀活动期间,多次和贺教授交谈,他对《壮族在线》了解很多,他说:“你们网上的内容很丰富、数据很准确,我常常向我的学生推荐上你们的《壮族在线》查资料。”</P>
<P>在潘其旭、罗宾等专家的推荐下,贺大卫表示愿意和《壮族在线》进一步合作,以网络为平台,打造一个国际壮学学术研究交流中心。</P>
<P>他希望《壮族在线》能为他的研究交流中心提供支持。</P>
<P>老怪代表本网站理事会回复贺大卫教授:我们也很乐意为国际壮学研究开辟专门的栏目。</P>
<P>进行中!</P>
<P></P>
<P>贺大卫在敢壮山<br> </P>
<P></P>
<P>贺在买香拜祭布洛陀</P>

<P></P>
<P>贺大卫在第四次国际壮学学术研讨会上<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9 10:46:02编辑过]

小峰 发表于 2005-5-19 15:44:00

<P>老外痴迷咱们壮族文化,固然可敬可佩。但我们有否反省过自己是否热爱了自己的文化、是否想过要为之有所作为?</P>
<P>壮族文化固然是人类宝贵文化遗产,但作为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1700万的贝侬),却仍嫌少专门的研究学者。</P>
<P>当然,并非要求每个贝侬都亲身参与到挖掘、复兴壮族文化的行列来,但至少我们应该有一个广泛的、一致的认识,大家(当然是指壮族贝侬而言)都来认同壮族、认同共同的文化。</P>

浪人 发表于 2005-5-19 17:30:00

支持楼上!

bbc 发表于 2005-5-19 17:49:00

<P>久闻  贺大卫  的大名.</P>

季人 发表于 2005-5-19 18:49: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僚人老怪</I>在2005-5-19 10:35:57的发言:</B><BR>
<P>在2005年田阳公祭布洛陀活动期间,多次和贺教授交谈,他对《壮族在线》了解很多,他说:“你们网上的内容很丰富、数据很准确,我常常向我的学生推荐上你们的《壮族在线》查资料。”</P>
<P>在潘其旭、罗宾等专家的推荐下,贺大卫表示愿意和《壮族在线》进一步合作,以网络为平台,打造一个国际壮学学术研究交流中心。</P>
<P>他希望《壮族在线》能为他的研究交流中心提供支持。</P>
<P>老怪代表本网站理事会回复贺大卫教授:我们也很乐意为国际壮学研究开辟专门的栏目。</P>
<P>进行中!</P></DIV>
<P>好消息!</P>

有为青年 发表于 2005-6-5 09:47:00

乡村是壮文化的土壤,离开了乡村,壮文化也就失去了依靠,至少在大城市里是见不到了。

依俺 发表于 2005-9-2 21:28: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小峰</I>在2005-5-19 15:44:09的发言:</B><BR>
<P>老外痴迷咱们壮族文化,固然可敬可佩。但我们有否反省过自己是否热爱了自己的文化、是否想过要为之有所作为?</P>
<P>壮族文化固然是人类宝贵文化遗产,但作为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1700万的贝侬),却仍嫌少专门的研究学者。</P>
<P>当然,并非要求每个贝侬都亲身参与到挖掘、复兴壮族文化的行列来,但至少我们应该有一个广泛的、一致的认识,大家(当然是指壮族贝侬而言)都来认同壮族、认同共同的文化。</P></DIV>
<br>支持!!!!

想家的人 发表于 2005-9-11 12:45:00

怎么没在中国首发这书啊?却在泰国首先发行.全球能进入千万的60个民族中,壮族的文化真是堪忧啊.

红水河 发表于 2005-9-12 23:52:00

有好人啊???

wenliqan 发表于 2005-9-13 20:36: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有为青年</I>在2005-6-5 9:47:05的发言:</B><BR>乡村是壮文化的土壤,离开了乡村,壮文化也就失去了依靠,至少在大城市里是见不到了。</DIV>
<P>这就是我们广西的政府,广西的壮族应该思考的问题了,壮文化能不能得到长进的民发展,是这几代子孙最重要的责任了,要不再这样下去,壮族离消亡就更的了</P>

红水河 发表于 2005-9-25 22:48:00

小心这个外佬是间谍都有份?????

山魂 发表于 2006-5-7 17:13:00

对此还是保持谨慎。礼尚往来。

贝侬班 发表于 2008-1-29 17:16:00

贝侬们都想得很周到呵。哈哈

山魂 发表于 2008-2-15 11:54:00

过去是有点保守了。我们僚人是好客的,欢迎友好的国际友人来僚区了解和交流。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痴迷布洛陀的老外